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朱子对这章的解释说,这个道,念的是第三声,不念道,是引导的意思。「谓先之也」,就是你要去引导。「政,谓法制禁令也」,用什么来引导大众?你用法制禁令,就是法律、规章、制度去引导大众,这叫『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这个「齐,所以一之也」,一就是统一。用刑法去制裁那些不遵守法制禁令的人,使到所有的人、老百姓全部都要遵从政治、法令、规章,这叫「齐之以刑」。

  这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朱子说,「道之而不从者,有刑以一之也。免而无耻,谓苟免刑罚。而无所羞愧,盖虽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未尝忘也」。假如用政治法律去领导人民,这为政者制定很多施政条文,让老百姓去遵行。如果老百姓不遵行就加以刑罚,去处罚,逼着他们要遵行,这样得到的效果就是『民免,而无耻』。人民百姓免而无耻,免叫苟免。苟免于刑罚,也就是说,他被迫服从政令,勉强去遵行,但心里是不服的,他没有羞愧之心。虽然他不敢去作恶,是因为他怕法律制裁,可是他为恶之心没有忘记。也就是说他没有羞耻心,不会以恶为耻,等到刑罚稍一松弛,他们就会犯法了,这叫「民免而无耻」,这样的一个效果并不是很好。我们讲到的用法治,强调法治的结果就会是这样,所以不能光用法治。应该什么?要用礼治,用礼治为主,辅之以法治,这才有好的效果。

  《管子·牧民篇》里面,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治国,这四个方面很重要,礼义廉耻。礼义廉耻需要怎么样成立?要教育。用伦理、道德、因果来教育国民,国民就懂得道德。懂得道德,他耻于作恶,不用刑法去威逼他,他自己就不会作恶。如果国民无耻了,不以作恶为羞耻,就像杀盗淫妄,不仅不以为耻,甚至会引以为豪。比方说杀,杀生害物,甚至杀人,都不感觉到羞耻。这个淫,好像现在有钱了,不娶个二房、三房,都好像觉得不好意思,这是什么?根本是无耻。人如果都没有耻心,那亡国之日不远矣。礼义廉耻这国之四维都崩塌了,那还得了。用法律也制裁不过来,再完善的法律都会被人钻空子,所以孔子这里教我们,应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德就是道德,用道德去引导人民。如果人民不能够遵从道德,就要用礼去整饬之。这个礼就像规矩,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用礼来统一大家的行为,所得到的效果,是人民『有耻,且格』。有耻就是耻心,老百姓懂得作恶是羞耻的,不去作恶,那怎么会去犯法?其实法律就是道德规范的一种强硬的维护措施,法律是保护道德的。不可能说有不道德的法律,这个法律一定是不好的,法律一定是保护道德,以道德为目标。

  假如人都懂得道德,都能守住礼,自然就不犯法。「有耻,且格」,这个格有几种说法,都很好。第一种是郑康成的批注中说,「格,来也」,格是来的意思,来什么?民心来归这个意思。人民百姓都懂得作恶是羞耻,犯罪是羞耻,所以都不去作恶,都不去犯罪,都能够诚心来归顺政府,拥护国家,这个是格的意思。

  第二个意思是朱子讲的至的意思,「格,至也」。他讲到,「言躬行以率之,则民固有所观感而兴起矣,而其浅深厚薄之不一者,又有礼以一之,则民耻于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也」。这是讲到为政者,就是国家的领导人,「躬行以率之」,他自己能够努力落实道德,遵循礼仪,这躬行。率之就是为人民做好表率,那么人民自然就有所观感,他就看到你的所行,知道你这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礼仪,他就有感悟,他就兴起效法的心,他也来遵循道德仁义,遵循礼。

  当然在遵循礼的当中,讲道德的当中,肯定有浅深厚薄,也就是程度有差。有的比较好,有的比较差,但是同一个方向,都是要遵循道德、礼仪。总是有先进的、后进的,那怎么办?总要有一个行为标准,于是就制定礼,以礼一之,把不一的、有差异的这些行为,我们统统做一个最低的规范标准,这就是礼,礼是道德的规范,人人必定要遵守。所以儒家讲的道、德、仁、义、礼,最高的是道,有道者必定有德。其次是德,有德者未必有道,但是有德就难得了。有德,德不讲了那就得讲仁,仁者爱人,想到自己要想到别人。讲道、讲德,是没有自己,心里只存别人,大公无私,这是道德。仁里头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他还有个自己,他有二人,所以有我也有人,这就比道德境界差一等了,这是仁。

  仁要是都不讲了,讲义,义是「宜也」,就是应该做的。这个应该也是以道德、仁做为标准。应该做的就做,不应该做的就不做,这叫义。连义都达不到的话,那要用礼了,礼是一个最低的道德标准。符合礼的就要遵守,不符合礼的就不能去做,这是礼。等到礼治都没有,只好讲法治了,大家都不讲礼,那社会不就乱了吗?所以不得不制定一套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不遵守法律的就要制裁,就要去坐牢,甚至枪毙,这就是法治,就是「民免而无耻」的。

  所以孔子教导我们,特别是为政者,最低限度要有礼,法是不得已。礼都被破坏了,那只好用法了。所以你看看,社会安定的层次有高低不同,最高的是以道治国,其次是以德治国,再其次是以仁治国,以义治国,以礼治国,再最后不行了,才以法治国。所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人民百姓就有耻心,耻于不善,以不善为耻,他就不去行不善了。而又有以至于善也,他才能够去断恶修善,所以这个是用「至」来讲这个格。

  第三种说法,这是三国时代何晏的《论语集解》里头讲的,「格,正也」,当正字讲。《书经》里说「格其非心」,这个格就是正的意思,把那个非心正过来。非就是恶的、邪的,现在正过来。人民有羞耻心,就能归于正了,这叫民耻且格,三种说法都很好。

  朱熹,朱夫子最后小结中说到,「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这是劝告为政的领导,说政者,这政治、法治、制度,都是为政的工具,治国的工具。这个刑者,就是刑法、法律,是辅助你的政治的这些方法。包括我们讲的国家机器,辅助你的国家政治。德和礼是出治之本,它能够帮助我们真正得到安定和谐的根本,这是讲德和礼。而德和礼之间,德又是礼的本,刚才讲到的,道德仁义礼。最根本是道,大道无形,表现出相了,那就是德,德是礼的根本。这个政、刑、德、礼,要相辅相成,都不可以偏废,不能够偏于一边。

  讲政和刑,只能使人民百姓远离罪恶。他怕犯法,怕制裁,所以他能远罪而已,就是到此为止。它没有办法使人民去行善,只能是离恶而已,这充其量。「德礼之效」,德和礼的效果,不仅可以帮人断恶,「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还能够往善的方向去发展,愈来愈善良,而且潜移默化,自己不知道都在进步。所以治国的人,不可以只是抓住枝末,什么是枝末?政和刑是枝末。应当深探其本,要去探摸到根本,根本是德和礼。因此国家领导人现在提倡以德治国,这是抓住根本。那怎么样子才能真正以德治国?必须要恢复传统文化的教育。胡锦涛主席讲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我们要回归到这里来。

  我们简单的把蕅益大师他的意思再带一下。他说「五霸虽驾言于德礼,总只政刑。帝王虽亦似用政刑,无非德礼」。五霸是指春秋五霸,虽然他们都在扬言讲自己遵循德礼,但是都是用政和刑来治国。帝王是指文王、武王,这是圣王。他们虽然也好像用政和刑,但实际上都是在辅助德礼,还是以德和礼来治国。「盖德礼,从格物诚意中来,孟子所谓集义所生。政刑,徒贤智安排出来,孟子所谓义袭而取也」。这个德和礼是从格物、致知、诚意这种修身当中得到的。也就是我们自性中性德的流露,那需要怎么样?不断的集合正义的行为,才能成圣,孟子说的「集义所生」。孟子讲的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不是义袭而取的。义袭而取,袭就是偶然做一点,偶然做一点正义的行为,就侥幸取得,那不是真正的浩然之气。

  政和刑是贤智,就是贤能的人、智慧的人,他们安排出来的,这政治条文,他们定出来的,刑法也是他们定出来的,这是什么?只能够帮助、辅助德礼,它不是集义所生,是义袭而取得的,侥幸而得到。也就是说,人民他只是遵守政刑,他不能得到真正的德礼。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海阔国学 guoxue.hkzww.com]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论语,为政第二
阅读全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原文解释翻译

海阔国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海阔国学 mguoxue.hkzww.com

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