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哀公问社(1)于宰我,宰我(2)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3)。”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这是哀公跟宰我的一个问答,夫子有一个评论。哀公就是鲁哀公,鲁国的国君,姓姬名蒋,姬蒋。他是鲁国第二十六任的君主,他是鲁定公的儿子。哀公这里『问社于宰我』,宰我,《朱子集注》当中说到,是孔子弟子,名予,他的名字叫予,是字子我,所以这里称他宰我。

  『哀公问社』,这个社是讲社主的事情,社是土神。我们通常讲的社稷,社是土神,稷是榖神。土神和榖神叫社稷,以后就代表一个国家。这里哀公问社,他所问的社,是指社主。什么叫社主?在《朱子集注》当中是这么说,「三代之社不同者,古者立社,各树其土之所宜木以为主也。」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代,这个三代的社主是不同的。社主是为了祭土神的时候,要立一个木,一个木头,木头牌位,做为神的凭依,那么这个木就称为主,社主。三代夏商周,做社主的木头是不一样的,后面宰我就有跟哀公回答这个问题,说『夏后世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松、柏、栗就是三种不同的树木。在夏代用的木料,是松树的木料,在殷商就用的是柏树的木料,在周朝用的是栗树,栗子树这个木料。

  当哀公向宰我请问社主所用的木料的时候,其实他是有用意的,他话里有话。根据程氏《论语集释》,这本着作里头,这是近代程树德先生批注《论语》,《论语集释》里面是引用了苏子由,也就是苏辙,是我们都知道的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苏子由,他字子由。他引苏辙所引的古代的史料,说明是什么?说鲁哀公想除去三家的权力。因为三家一直在鲁国专权很久,好多代了,每一代的国君都受三家的制约,心里当然很不爽。哀公当时就很想除掉他,但是也不敢明说,所以就借着问社,来请教宰我,那么他其实是暗示要诛灭这三家。

  宰我在孔门弟子里头言语第一,很会说话。当然也很会听话,一听他就明白鲁哀公的意思。这种事情当然不能明说,说出来难免会引来杀身之祸。三家是权臣,国君都不放在眼里,所以宰我也就以这个隐语来答复鲁哀公。他就讲到做社主的木料,夏代是用松,松木,殷代商朝用柏木,到周朝就以栗子木。然后说『使民战栗』,用这个栗子树的栗,来谐音说使民战栗。战栗是恐惧,使人恐惧,意思就是说可以诛灭三家。

  结果这个对话被孔子听到了,『子闻之曰』,孔子听到以后,闻就是听到了。他就有一段评论,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个意思,在先儒批注里面有多种。首先汉代的包咸,他批注说:「事已成,不可复解说也;事已遂,不可复谏止也;事既往,不可复追咎也。」这就是孔子的话,来翻译出白话。这「成事」,就是事已成了,事情已经做成了,都已经过去了,就不可以再拿出来说。这个事当然是指那些要紧的事、敏感的事。「事已遂」?就是事情已经基本都定局了,虽然没做成,但是已经定局,结果已经可以知道,这时候你就不能再去劝谏他不做这个事了。谏止,就是劝谏他停止,这个都是做人的艺术,叫劝谏。要在某人还没有开始做事的时候,劝谏他,那才管用。事情已经做的差不多了,你再劝谏他,不等于没用?所以「遂事不谏」,只好让这个结果成形。「事既往」,这事情已经过去,那么也不要再追究其它人的责任了。这个话是把孔子的话,只是用白话说出来。所以包咸这个批注里头的意思没有把它揭露出来。

  我们再来看朱子的《集注》当中怎么解释。他说:「遂事,谓事虽未成,而势不能已者。」事情还没有做成,可是看他的形势已经停不下来了,这叫遂事。这时候就不能再去谏止了,劝谏也没用。朱子这里就把孔子话里的意思给揭露出来,他说:「孔子以宰我所对,非立社之本意。又启时君杀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复救,故厉言此以深责之,欲使谨其后也。」孔子为什么要说这三句话,「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说这话是因为宰我回答鲁哀公,犯了几个错误,宰我这讲错话了。讲错什么话?

  第一个「哀公问社」,立社的本意是为祭祀土神以保佑这方土地,平安不要有战乱。结果宰我他不是按照立社的本意去说话,反而是暗示鲁哀公生起杀伐之心,要除灭三家,讨伐三家,这就会引起鲁国的政乱。三家已经专权很久,这个局势是久成了,要改变它非一日二日就能够改变得了的。如果轻举妄动,很可能就引来鲁国的内乱,打内仗,这遭殃的都是老百姓。所以孔子仁爱之心,不希望鲁国会有战乱发生。虽然这三家专权是不合理的,可是已经成事很久,只好不说了,是这么个意思。而且鲁哀公即使是要讨伐三家,未必能够成功。宰我用这种暗示的方法来鼓动鲁哀公兴杀伐之心,这个是不对的,这个时候不能这样劝谏。所以「遂事不谏」,这已经成了定局,劝谏不能改变这个定局。宰我这个话已经出来了,其言已出,他已经说了,鲁哀公也听了,虽然讲错话,可是这不可复救,讲错话了,这救不回来了,但是也就算了,「既往不咎」。要追究起来又会形成内乱,这一曝光,好像宰我就要暗中跟鲁哀公连手,要灭三家,那三家岂能放过宰我?也放不过鲁哀公,这之前都有历史的。

  在鲁昭公的时候,鲁昭公就是跟三家闹矛盾,结果被迫离开鲁国,后来死在齐国。所以孔子就批评宰我,这话说得不谨慎,特别是有关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这些重要的话,不能不谨慎的说。所以他这里批评宰我,是严厉的批评,「深责之」。希望他以后要能够谨言慎行,讲话一定要注意。特别是宰我是很会说话,但是他看问题要看得深,只是在言语上很会用词,但是他站得立足点不髙,这也是不行的。朱子这种讲法就比包咸要踏实,我们能够体会得孔子为什么说这个话。

  雪公老人,这是我们的李师公,李炳南老先生。他这个《论语讲要》里面的一段评论,他说:「孔子曰三句之解,包与集注,语皆含混,殊无义意。窃以初句谓哀公失政,三家僭越,局势久成,不可复说。次句宰我进谏,无补于前。三句孔子自谓宰我言虽失宜,然既往矣,吾亦不再咎也。」从这看来,雪公老人的批注是最为明朗。他讲到孔子的三句话,就是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个解释包咸的批注和朱子的集注用语都比较含混,不那么明朗,而且殊无义意。义理没有真正发掘出来,朱子比包咸好一些,但是还总是很模糊。那么我们可以看到雪公老人的那种治学,非常的严谨。对于先儒的批注故然是很尊敬,但是有不妥之处也直言出来,这叫以文会友,在学术上不断的推进。我们看雪公老人这个说法,确实又比先儒要说得透彻。

  雪公讲「窃以」,这窃是他谦词,说我以为。「初句」,就是「成事不说」,这是第一句。是讲什么?「哀公失政,三家僭越。」鲁哀公他没有实权,这是失政,三家专权,而且僭越礼法。僭是违越的意思,常常做违礼的事情,这个我们前面已经说到。不仅他们没有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他们胆敢用天子的礼乐,用在他们的家中,或者自己的家庙当中,这是严重的违礼行为。这种局势已经很久了,好几代,这就不能再说了。你再旧事重提,不仅不能改变这个局面,往往都是引来很多的冲突矛盾,这是孔子只好失望了。

  「次句」,第二句是讲「遂事不谏」,就是讲宰我进谏鲁哀公,暗示他要铲除三家,这个劝谏根本没用,「无补于前」,有什么用?三家势力那是根深蒂固,一个没有实权的国君,怎么可能动摇得了三家?所以这种劝谏,可以说是没有用的话,这闲言语了!第三句?「既往不咎」,是孔子自己说,对自己讲。宰我说话说错,孔子前面两句「成事不说,遂事不谏」,那是针对宰我说的,第三句是针对自己讲。宰我既然已经失言了,说话不合时宜、不适当,就算了,既往不咎,已经过去了,我也不要再追究他,追究也没有意思。只是点出来,告诉宰我让他以后改正就行了,是这么个意思。这样说法就非常的有条理,我们听了,确实就很明白孔子为什么会这么说。

  那么有人会问,孔子本人也对三家专权的形式,早就看不惯,这是严重违礼行为。曾经在鲁哀公之前,在鲁定公时候,孔子当时就已经进谏过鲁定公,堕除三家的都城,这是堕都。当时堕了差不多,结果最后还是失败了。要是堕都的计划成功了的话,那三家的权力可能会逐步逐步、又重新收回到鲁君手中,就不至于有这个三家专权违礼的局面再继续。

  当时孔子既然下令堕三家都城,他也进谏、也在实施这种铲除三家的计划,为何现在又不许宰我说「使民战栗」,要铲除三家?这个原因,是形势不一样。孔子当时堕三都的时候,那个时候是叫见机行事。因为当时季孙氏的家臣谋反,孔子顺势建议季氏先开始堕都,削弱他自己家臣的这种势力。然后说服另外两家,一起堕都。当时这个计划三家都觉得很有道理,都是顺理成章。孔子非常高明,懂得抓住时机,来推展他的这种计划。这个计划表面上似乎是帮助三家,防范自己家臣谋反,实际上把都城堕了之后,是削弱三家势力,把三家势力收回到国君手上。可是,这个计划最后还是破产了。这三家也不是笨的,后来堕了堕、堕了差不多,觉得不对了,就不肯堕了,最后这个计划又失败了。所以,当时是这么一个时事。

  宰我现在说「使民战栗」,暗示鲁哀公去铲除三家,根本没有那个因缘条件,说得不好听叫自取灭亡,所以孔子在这里批评他讲话不合适。这都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地方,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说到什么程度,这都要有高度的谨慎。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乱邦,这关键时刻,那个话更是要三思而后言。

  蕅益大师有一段评论,他说:「哀公患三家之强暴,问于有若。有若对曰:惟礼可御暴乱,此端本澄源之论也。今云战栗以敬神明,似则似矣,然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敬止工夫,安能大畏民志哉。」

  这一段蕅益大师讲,他引鲁哀公跟有若的一个对话,有若是孔子的弟子。哀公一直都是以三家专权为忧,他非常的忧虑。当然自己做为国君,又没有实权,处处受制于三家,当然心里很不痛快。三家也是愈来愈专横无礼,所以哀公就向有若请问过该怎么办?有若跟他回答,「有若对曰:惟礼可御暴乱」。这个暴乱是指三家,强权暴掠,乱了君臣的这种纲常。如何来对治?「惟礼」,就是只有用礼可以把这个问题解决。御就是驾驭、控制的意思。要控制这种局面,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恢复礼制,这个叫做「端本澄源之论也」。端本,端是正,本是根本,端正根本。澄源,源是一条河的源头,澄是澄清,让源头澄清,后面流下来的水都是清的水。「端本澄源」,就比喻说到关键了,这是关键的正本清源的这样的一个论点。

  为什么哀公不能够控制这个局面?因为哀公本身他也不知礼,没有真正以礼行事,所以他得不到民心,三家就更可以得逞了。所以必须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礼,让人人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这才能够牵制住三家,要靠民众的力量。不是要靠你的军事力量,是要靠民心,得民心则得天下。如果大家都明了三家专权是无礼,自然民心所向,就会逐步逐步削弱三家的实力。所以鲁哀公自己本身,他得以礼行事,才能得民心。然后他又用礼来教化国民,用教育的力量,就能够把这个国家之乱平定下来,所以《礼记·学记》篇里面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个和谐社会,稳定国家不需要你有很大的国家机器力量。只要你能通过教育,把正确的是非观念教给大众,大家能明辨是非,自然就能够以礼行事了,那你又何患三家之强暴?何患你这个国君没有实权?怕的是自己没有真正做好样子。所以有子的回答叫正本清源,说到关键点了,说到根本了,说到源头了。

  那么宰我他就没有看到这个关键点。他说的话,就不是正本清源之论。他讲的要「使民战栗」,这个话是一语双关。因为周朝是以栗子树木头做为社主,这个木头牌位来敬祭土地神,这是等于敬神明,他也是暗示要让大家恐惧。换句话说,要用强力的手段诛灭三家,让人民都能够战栗恐惧。蕅益大师讲的这里,说「战栗以敬神明,似则似矣」,用栗子树来做社主、来敬神明,这个说像是像了点,好像是在事奉神明,似是表面上看是像,因为你有这个形式。

  但是后面讲,「然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是孔子说的。《论语》里面子路曾经问过孔子,怎么样事奉鬼神?孔子告诉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你这个人都没事奉好,你怎么能事奉鬼神?那如何事奉好人?必须事之以礼,依礼而行,这才能事人。有事人这种礼,事鬼神就是以此类推,事鬼神也是以礼。所以先要学事人之礼,你才能够事鬼神,你先能敬人才能敬神明。换句话说,我们要从根本做起,事人跟事鬼比起来,事人是根本,这叫做端本澄源。

  下面蕅益大师给我们龙点睛了,「未知敬止功夫,安能大畏民志哉?」敬就是恭敬,止是知止,敬止功夫就是讲修身。你自己能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做修身的功夫。你修身功夫没做好,甚至知都未知,那你又怎能够大畏民志?这个畏是敬畏,使民敬畏,民的心志有所敬畏。如何使人民能够敬畏?那必须自己修好,就像前面讲到的莅民以庄,面对人民你有庄敬,你能够如礼,那你才能够使人民敬服,这才能够得民心。你得民心了,何愁得不到天下?还怕什么三家之强暴?所以蕅益大师在这里是更正了宰我的错误思想,实际上是跨时代的在劝谏鲁哀公。你要真正平定三家暴乱,必须是从我自己做起,反求诸己。自己好好做修身功夫,修身便能齐家,便能治国,便能平天下。一切都是由自己做起的,这是让我们返本归心,不向外去攀求。大学之道,告诉我们治国平天下的大道,都是以修身为本的。

  底下蕅益大师又引李卓吾先生讲的话,说:「实是说他谏他咎他,亦是说哀公,谏哀公,咎哀公。」这是给我们点出孔子的真实意。孔子说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表面上听起来是不说、不谏、不咎,实在讲是说他、谏他、咎他。这他是谁?他有指宰我。孔子在这里是批评宰我,劝告宰我,说话要谨慎。另外你看问题要看得深刻,像有若那样看到问题的实质,才能说出端本澄源之论。「说他」就是批评他,「谏他」是劝告他,「咎他」这也是在指责他。这么重要的话,你怎么能随便乱说,有没有想到后果?也是在说哀公。鲁哀公他没有真正懂得反求诸己,从我做起来构建和谐社会。他老在想着三家怎么怎么不好,没想到自己有没有做好?所以孔子这里也是在说哀公,劝谏哀公,也是在指责哀公。

  说宰我、说哀公,实际上也是说我们!我们读《论语》的这段话,想象自己就站在孔子面前,恭听圣人的教训。当我们自己心外求法的时候,在埋怨境界不好、埋怨人,怨天尤人的时候,孔子也是在说我们、谏我们、咎我们,好让我们能够回头,自己反求诸己,自己修敬止功夫。我们才可能用我们的德行去感化环境,环境包括人事环境和物质环境。

  我举现前的一个例子。现在我们都在讲地球环境愈来愈糟糕,气温年年增加、在升高,北极冰快速度的融化,科学家都在严重警告,可能过不了多少年,北极都没有冰了,很多的物种就要灭绝,到时候人类生活就苦了。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形,我们是怨天尤人,把这个责任都推到这是自然灾害。一说自然灾害,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自然的灾害,不是我的灾害。这就是孔子要批评的地方,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我们不要去责怪别人爱不爱护环境,我们自己想想我们有没有爱护环境?我们有没有节约资源,珍惜我们的用品,减少浪费?用水、用电、用纸、用汽油,用各种资源能不能尽量的节约,这是我们要反求诸己。另外,我们还要问问自己有没有吃素?因为吃肉它浪费地球的资源,造成地球的污染,比吃素要大很多倍。所以联合国已经提出郑重呼吁,希望为了保护环境,大家都吃素。要知道我们吃一公斤的猪肉要比吃一公斤蔬菜,会多制造出三十六点四公斤的二氧化碳。还有对于水源有浪费,水用来生长植物,你吃植物就好了。你是用那植物去养猪,猪又排出很多粪便,污染环境,剩下的能量让它慢慢长大,长大中又不知消耗了多少能量,然后你才吃那最后的猪肉。你就想想,这对环境是多么大的浪费!更何况吃肉杀生,这是仁者所不忍做的。孟子讲:「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孔孟儒家都讲究戒杀,不忍吃众生肉。

  【评析】

  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庙,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鲁哀公说,周朝用栗木做社主是为了“使民战栗”,孔子就不高兴了,因为宰我在这里讥讽了周天子,所以说了这一段话。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海阔国学 guoxue.hkzww.com]

  (1)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

  (2)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

  (3)战栗:恐惧,发抖。

论语,八佾第三
阅读全文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原文解释翻译

海阔国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海阔国学 mguoxue.hkzww.com

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