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这一章是讲孔子遇到有一个人来问他,这个人叫『陈司败』,陈是陈国,这是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陈国,陈蔡绝粮,陈是陈国。陈国有一个人是个官员,他官职是司败,司败就跟司寇是一类的,那是很高的官职,如同像宰相一样的高官。他来问孔子,说鲁昭公,这是鲁国的,孔子是鲁国人,鲁『昭公知礼乎?』这样问孔子。他也是想要考考孔子,看看孔子怎么回答,甚至他也有点想刁难孔子的味道。因为孔子是鲁国人,而鲁昭公确实有干过一次违礼的事情,所以陈司败提出鲁昭公来问孔子,说你们这个国家的国君知不知礼?要知道鲁国是周公的属地,周公制礼,那周公后代应该最知礼才对,所以你看陈司败问这个事情。

  鲁昭公是周公之后,他曾经娶了吴国泰伯之后,这是吴家小姐,他娶了这个小姐,其实这个小姐跟他同姓。按照《周礼》,同姓,姓氏相同的不能够结婚,这是《周礼》规定的。所以这里《雪公讲要》讲,「鲁昭公是周公之后,吴是泰伯之后,泰伯是周公伯祖」,泰伯是周公的爷爷的哥哥,叫伯祖,因为什么?周公的父亲是文王,文王的父亲是王季,王季有两个兄长,泰伯是他的其中一个哥哥。王季的父亲看到文王,就是自己的孙子有帝王之相、有圣人之相,所以很想把王位传给王季,将来能够文王继位。那么王季两个哥哥知道了,于是就为了帮助父亲实践他的愿望,两个人走了,离家出走,再也没回来,所以很自然的王位就传到王季那里,这是什么?孝悌,很难得!孔子很赞叹,说王季两位哥哥能以天下让,这个礼让达到了极处。如果他们不走,可能父亲不好意思传王位传给王季,现在他们一走了,王位很顺利传给他,才有后来文王和武王,文王生武王、生周公,才有周朝八百年盛世。所以泰伯是周公的伯祖,当然都是姓姬的,姬姓。「昭公与吴俱为同姓」,他娶的这个太太也是跟他同姓,姓姬的,「依周礼不能通婚,而昭公娶吴女为夫人」,这就是违礼了。所以陈司败在这里问「昭公知礼乎?」其实他心中是指这个事情来考考孔子,甚至刁难刁难他。

  『孔子曰:知礼。』孔子答,说鲁昭公知礼。那显然这个话是答错了。为什么答错?这是有孔子的用心,我们等一下看。司败听到孔子这么回答,他不好意思再问下去了。等孔子离开了之后,『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这个揖,是向孔子的弟子巫马期作揖,这也是很懂礼貌了,「而进之」,进之就是向他说话。『曰』,这是陈司败讲的,『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这个党就是私党,结私党,我们讲结党营私,君子不干这个事情。难道君子还会有私党吗?这个意思是指孔子是不是跟鲁昭公结私,所以为鲁昭公来开脱?本来鲁昭公违礼了,孔子还说他知礼。

  底下讲,『君取于吴为同姓』,这是讲到,鲁昭公娶了吴国的女孩子,这是跟他同姓的女孩,因为这个女孩也姓姬,那么鲁昭公娶了这个女孩,为了避免人家说他违礼,所以他不称吴姬,不称她的姓,『谓之吴孟子』,只称吴孟子,给她换了一个名。『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如果说鲁君(鲁昭公)知礼的话,那还谁不知礼?这是讲到孔子说鲁昭公知礼,显然是错误的。巫马期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回头告诉了孔子,『巫马期以告』,把这个话传给孔子了。孔子就说,『丘也幸,茍有过,人必知之。』你看,圣人他态度还是那样安详,听到人家这样说他,他还是很从容、很谦和,他说,「我何其幸运!如果是犯了过失,人家都能知道。」意思是说,他承认这个过错,是他讲错了。但是他为什么承认?

  我们看底下批注,《雪公讲要》里讲,「昭公娶同姓女,显然背礼」,这孔子知道,谁都知道,你看连陈国的司败他都知道,孔子他本国人,他又是学礼的,那何以不知道?「孔子言其知礼者」,为什么又讲鲁昭公知礼?「集解孔安国引僖元年左传曰」,这是引《论语集解》孔安国所引的话,说「讳国恶,礼也」。讳是隐讳,忌讳讲一国的恶事,这个本身就是礼,孔子是隐恶。所以我们在这里才了解,孔子用心可谓良苦!

  在过去,我读《论语》的时候,我解得很浅,我只想到孔子是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自己真犯过错了,他讲鲁昭公知礼,这是错了,他就勇于承认,而且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还说自己很幸运,自己有过错了,人家都知道,人家能指出来。我只能理解到这里,但是没想到,原来孔子这个过错是故意犯的,为什么?讳国恶,为自己国君隐恶。邢昺《注疏》,《邢疏》引《礼记·坊记》云:「善则称君,过则称己。」你看看,这个孔子做得很好,只称自己国君善的、优点,过失给他隐瞒起来,而代国君来背这个过失,过归于己。所以「孔子为昭公受过,此为守礼也」,孔子能够代自己国君受过,孔子很明白,陈司败问他,鲁昭公是不是知礼,是冲着他国君来的,孔子何尝不知道?但是他说「知礼」,这一下把矛头就引向自己了。所以陈司败他把矛头对准孔子了,不再对准鲁国国君,说孔子难道还结党营私吗?「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你看这是对准孔子来了。孔子代鲁君受这个批评,过归于己,这本身就是守礼。

  这个跟《论语》里面另外一章讲的,夫子讲,「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父亲犯了过失,儿子应该帮父亲隐恶。这是这一章讲假如有人,就是你的父亲偷了邻家的羊,「其父攘羊」,偷了邻居的羊的时候,有个人跟孔子讲,我们那里的孩子就会告发父亲,这是直,很正直。夫子说,这个不是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孩子不去告发父亲,这本身就是正直。这个直是什么?他孝心。他应该怎么做?我曾经也拿这个问题问过不少人,我说,「假如你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你是他儿子你会怎么做?第一个,你会告发他吗?」那显然不应该告发,孔子说这不是直,你不会告官。那有的人说,「我应该跟我父亲偷羊的那个主人去赔礼道歉,把羊还给他」。我说,「这不也是等于告发吗?父亲偷了那家的羊,你去给他赔礼道歉,就已经把父亲的罪恶给暴露出来了,这也不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你会怎么做?」

  结果后来,这是我在一个国际儒联会议上跟人家聊天,参加这个会议有不少是外国来宾,很难得也是专门学儒的,竟然有一个外国人用英文跟我讲,他说,「如果是我,我就应该自己跑到那个主人家那里,跟主人说,对不起,我偷了你家羊,我把这羊还给你,而且还给你赔偿」。自己认错,父亲的过失,自己认过来,是我干的,而隐瞒父亲的过失,同时羊还得还给主人,这是正直。我一想,这个答案很好!很难得,外国人讲出来的。那孔子在这里就是这样,国君跟父亲是一样,所谓移孝作忠,我们对国君如同像敬父一样,敬父亲一样。所以国君有过失,我们也得隐。佛家里面,菩萨戒专门有条戒律叫不谤国主,这就是为国家领导人、为自己的领导隐恶。扬善,就是只讲这个领导的好的方面,不讲领导不好的方面。那领导有过错,我自己代他受过,自己认识自己不好,这就是礼,这是忠。

  夫子又讲,『丘也幸』,这个幸运,幸怎么讲?《皇疏》,就是皇侃的《论语义疏》里头这样说到,「若使司败无讥,则千载之后,遂承信我言,用昭公所行为知礼,则礼乱之事从我而始」,这个意思讲得也很好。如果陈司败他没有讥,批评我,讥就是批评我,说我「君子亦党乎」,他没这么说我的话,我的过失没有暴露出来,可能千载之后,就是千年以后,像我们现在,就会相信孔子的话,以为鲁昭公是知礼的。于是鲁昭公所为的一切事情,我们都把他当作是知礼的。那往往就会造成一个很不好的流弊,大家学他,不都成了违礼吗?当然他这个事情是小事,跟同姓人结婚,现在看来没什么,可是当时是违礼。从这个小事我们知道,圣人看的是流弊,不一定是要现行。现行不好,流弊好,可以;现行好的,流弊不好,那绝对也不能做。夫子讲的知礼,鲁昭公知礼,也就是引发陈司败的这个批评,批评自己,你看他是智慧!他这一说,陈司败也会批评孔子,这一来一去,孔子立刻把这个过失都给自己,说我的过错被人知道了,这也就说明什么?鲁昭公确实不知礼。你看,很含蓄的把自己的话就改过来,同时也没有不好的流弊,就是后人不会学那个违礼的事,礼乱之事就不会从我这里开始,杜绝未来违礼的事情。这是圣人的智慧。

  「今得司败见非」,现在司败他批评我,看到我错了,「而我受以为过」,我接受,我承认我这个过失,「则后人不谬」,后人也就不会误以为昭公知礼了。你看,孔子既没有显昭公之恶,他巧妙的把过失拉到自己身上,但是又杜绝了后人误以为昭公知礼,一举两得。「故我所以为幸也」,就是孔子所幸的,他不是从自己这方面考虑,他是看后世,后世不会被误导,所以多么幸运!圣人存心,真的在天下万世。从这一段对话当中,我们细细去思量,细细去体会圣人的存心,毫没有自己。你看对国君他是忠诚,过归于自己,把国君的过都拉到自己身上代受,同时又很从容的承认自己的过错,没有强词辩别,杜绝了后人的错误想法。你看就这么几句话,这种存心显现出来了。

  蕅益大师《批注》中很简单,说「不似今人强辩饰非」。夫子承认我有过错,我一有过错,人家都知道了,他不强跟你辩论,因为愈辩愈麻烦,不辩最智慧。他不会文饰自己的过失,实在讲,他就是希望把过失拉到自己的身上。哪里像现在人,自己有过失还不承认,还跟人家强辩,跟孔子比起来,那真的是一个天、一个地。根本原因是在于今人自私自利,他没想到国君,没想到天下后世,全是自私自利做主。孔子没有自己,想的都是天下万世,所以他有这个智慧。

  江谦补注里面说,「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这又把《礼记·坊记》这篇里面这个话讲起来,又提起来讲。「圣人从容中道之妙,于此可见一斑」。圣人从容中道,中道是不偏不倚,像孔子这里,如果是陈司败问他「昭公知礼乎」,他直接说「不知礼」,说的是实话,但是这等于扬国君之恶。虽然你讲的是实话,你没打妄语,但是你已经有这种扬恶的过失,这不是中道。如果是孔子坚持说昭公知礼,后来陈司败说「君子亦党乎」,批评他的时候,孔子不承认自己过错,还是说「昭公知礼」,跟他辩别,这也不是中道。你看,偏左、偏右都不是中道,他这是从容中道,不偏左,又不偏右,这是中庸,难能可贵。圣人之德,把过归于自己,留下给国君善,给世人、后世一个学习的榜样。

  「司败既问昭公知礼乎?故答曰知礼。及闻巫马期之告,则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你看,这是讲他从容中道的智慧。先是司败问鲁昭公知礼乎?孔子答知礼,这是把国君之过引到自己的身上。后来听到巫马期告诉他司败的这种批评,他又说,「我又何其幸运!茍有过,我要有过失,人家都知道」。他承认,这就是子为父隐、臣为君隐,隐恶。「使昭公闻之,亦应忏悔」,假如鲁昭公听到孔子这样的一个话,他自己会觉得很忏悔的,自己不知礼、不守礼,做出违礼的事,自己的臣子居然这样来给他隐恶,把过失归到自己身上。就像「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一章,儿子去到羊主人那里承认错误,说这是我偷的羊,把过归于自己。他的父亲听到了之后,他会忏悔。你看,儿子为他背这个罪名,代他去自首,让父亲有一个清白的名声,儿子背这个罪业,父亲心里多难受,自己忏悔,受良心谴责之后,他会改过自新。你看,这个儿子能教化父亲。用这种方式教化,这是至孝,孝心真纯。孔子在这里不也是教化鲁昭公吗?如果鲁昭公知道了,他真的会觉得很惭愧。

  所以我们这个方法学到了,知道怎么去教化人,怎么去感化人。譬如说你跟别人在一起,他犯了过失,那你直接批评他,他可能会反抗、会逆反,他不接受,怎么办?别人问起来的时候,你说这个是我干的过失。把过失归到自己的身上来,都是我的错,他没有错,我的错。他会觉得不好意思,即使他不能够马上忏悔,他回头也能改过。所以隐恶扬善,过归于己,这是感化人的第一妙法,这都是孔子给我们示现的,我们应当学习。

  【评析】

  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表明孔子的确在为鲁昭公袒护,即“为尊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海阔国学 guoxue.hkzww.com]

  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也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

  昭公:鲁国的君主,名惆,音chóu,公元前541 ̄前510年在位。“昭”是谥号。

  揖:做揖,行拱手礼。

  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0岁。

  党:偏袒、包庇的意思。

  取:同娶。

  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的行为。

  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称为吴孟子,而不称吴姬。

论语,述而第七
阅读全文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原文解释翻译

海阔国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海阔国学 mguoxue.hkzww.com

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