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这一章有很深的意思,所以我们要花一点时间,多讲一讲。『季路』就是子路,子路他『问事鬼神』的事情,事是事奉,「事鬼神」就是祭祀鬼神。他向夫子请教,夫子给他回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思是说,你不能够事奉人,怎么可能事奉好鬼神?这是从反面来讲。从正面说,就是你能够事奉好人了,你自然就能够事奉好鬼神。你想知道如何事奉鬼神,那你首先应该学习如何事奉人。

  然后子路又问了,『敢问死?』?子路你看对老师都非常恭敬,这个敢字,就代表着他很谦虚。下对上请问问题,他这里讲,我斗胆再问一下,这是敢问,冒昧的再问一句,就这个意思。问什么?问死了之后的状况。子路对人的生命,他的思考很深,觉得人从生到死,那死了之后还有没有状况?讲到这个比较深入的问题了。孔子怎么回答?『曰:未知生,焉知死?』?就是你尚未知道生的状况,你怎么可能知道死后的状况?换句话说,你要了解生时的状况,才能了解死后的状况,死后就是来世。这个话用我们熟知的谚语来讲,「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今生做的是你生时的状况,。你知道你生时的状况了,你就知道你来世什么状况。你不知道你现在生时做什么,你做了不少的这些恶因,那你来世就会有恶果。为什么会做恶因?你不知道那是恶,不知道那个会有果,所以才会造作。所以,这里夫子的回答带着禅机,让我们自己去参,好好的去悟。

  孔子对于生前死后的状况,其实都非常的清楚。他在这里没有对子路说得那么清楚,是有原因的,让子路好好的去参悟。一下说得太明白了,这就把人的悟门给堵上了,他就不能悟了。现在提你一句,让你自己回去参。何以知道孔子对于生前死后以及鬼神的情形非常了解?我们看到《雪公讲要》里面,他引了程树德《论语集释》,这是近代的程树德老先生,他编注了《论语集释》这部著作,可以说也是《论语》的一个批注的集大成。《论语集释》里面又引康有为《论语注》,康有为清朝末年他参与了戊戌变法,他也是通儒通佛的,他有个《论语》批注,里面说到,「易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这段话出自于《易经》。这个「易曰」,易就是《周易》,孔子有批注《周易》,所以这个话是孔子自己写的,他对于死生和鬼神的情状非常了解。

  这里讲「原始反终」,原和反就是探究、推原、推理这样的意思。原始反终,就是讲探究事物发展的始终。圣人对于万事万物考察得都很细致,对于生之前、死之后都探究得非常的明了,所以这里讲「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家注意,这里没有讲生死,而是讲死生,生死就是这一世从生到死。如果死生,那就是一个循环的,死了以后还会生,这说明是一个轮回的过程。说到生死,这只是一段;死生,那可是轮转不休,圣人了解这种情形。「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这是讲到死生之后,死了以后是什么情形?人的灵魂出体了,佛法里面讲神识,民间讲灵魂。其实这个灵魂并不灵,人断气了之后,它这个神识离开身体,它到处飘动,所以夫子这里讲是「游魂」更为确切,它到处游荡,寻找投胎的因缘。

  这里讲的「精气为物」,精气就是父精母血,我们讲受精卵,受精卵是物质的,它是生命的载体,生命最初的状态。以这个为物质的基础,游魂投进受精卵里面,这就成为一个生命。这个变,它是在变异,因为它是在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变异。本来游魂是在前一世这个身体里头的,现在出来了,又投到了下一世,入胎了,你看,这也叫变异。然后生、老、病、死,都在变异,死了以后又去投胎,轮回不休,这是鬼神的情状。这个鬼神,就是特别指我们的神识。在没有投胎之前,我们飘荡在虚空当中,就是鬼神。实际上,这个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中阴身,人断气之后,一般四十九天之内会投胎。四十九天之内这段时间游荡着的,这是中阴身。这是鬼神的情状,夫子非常了解。

  《易经》又有一段话说,「又曰,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底下又说,「原始反终,通乎昼夜,言轮回也。死于此者,复生于彼。人死为鬼,复生为人,皆轮回为之」,先看到这儿。又曰,就是《易经》里面又说到,「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这个昼夜就好像阴阳,阳间和阴间。「通乎昼夜之道」,那实际上就是在阴阳两界当中轮转。所以底下这个话是康有为的评论,「原始反终,通乎昼夜」,。这个原始反终,刚才讲到的,我们对生命的始终探究得要清楚,通乎昼夜,就是对于冥阳两界我们也要通达。这个实际上是讲到轮回,我们的神识是在舍身受身,所以这里讲,「死于此者,复生于彼」,。在这边死了,所谓死,就是把我们的肉体放下,这肉体已经不能再用了,像一件穿了很久很久的衣服,几十年的衣服了,它破了,不能再用了,于是把它放下,脱下来。然后再离开到另外一个地方受生,「复生于彼」,在那个地方又得到了一件新衣服,又开始新的生命。

  「人死为鬼,复生为人」,人死了之后做鬼,这个鬼就是中阴身,中阴身在四十九天之内必定投胎,一般是这样。投胎有六道里面投胎的,这里专门指投胎到人道,复生为人。这是「轮回为之」,这说明有业力在推动,它轮转于各道。六道除了人道以外,下面的有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上面有阿修罗、有天道,这是六道。六道是我们众生业力感召的,我们为什么能投胎做人?前世修过五戒十善,用儒家的话来讲,你能够有道德、守仁义,你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你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这你才能跟人道感应。如果没有五常八德,不讲伦理道德的人,这个人就不配做人,他就肯定不能到人道来。如果五戒十善非常的好,可以达到接近满分了,非常的慈悲,、非常的喜舍,这样的人他能够生天道,这比人的境界就高了。如果是贪心重,那就感应到饿鬼道;瞋恚心重,感应到地狱道;愚痴重,感应到畜生道,所以轮回是业力牵引。这业力就是我们平常身语意造得多的是哪些方面。

  康有为这里又说,「若能知生所自来,即知死所归去。若能尽人事,即能尽鬼事」。如果我们能够知道生从哪儿来的,就能够知道死应该归到哪儿去。所以夫子讲,如果生你不知道从哪来,你就不可能知道死归哪里去,「未知生,焉知死」。生,我们从哪儿来?从轮回中来,肯定是上一期的生命结束了,然后在这一生投胎,知道这个情形,我们就知道下一生我们还要去投胎。到底到什么样的地方、什么样的境界去投胎,就是看业力。所以这句话实在讲就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得要知道,所以你不知道现在这个状况,你怎么能够推断过去的状况和未来的状况?这个贯穿其中的道理,就是个因果报应。所以底下又说,「若能尽人事,则能尽鬼事」,。人和鬼都是六道中的众生,每一道大抵状况都是不外乎因果,所以你能够尽人事,当然也能尽鬼事了,你能事人,也能事鬼。乃至六道、十法界,所有的众生都不离开因果。

  下面康有为又说,「孔子发轮回游变之理至精,语至元妙超脱。或言孔子不言死后者,大愚也」。孔子其实是深信有轮回,他是圣人,圣人是无所不知,他对这个事实状况其实非常的明了。他也把这个道理发明出来,「发轮回游变之理」,这个游变是游魂为变,就是轮回,这个道理发明得非常的精微,而用的语言又非常的元妙超脱,非常的简练,把这道理讲出来了。儒家讲这个讲得非常的简单,佛家讲得就非常的丰富,简说和繁说其实都讲的同一个事实状况。当然讲复杂一点、讲丰富一点,容易让我们明了,所以佛家的教育,确实更能够让我们大家非常方便了解事实真相。但是我们从这些经文里面看到,孔子也绝对看到有生死轮回。所以有的人说,「或言」就是有人说,「孔子不言死后者」,说孔子不讲那个死后的状况,这是一个大大的错误,「大愚也」,这是一个愚见。

  「盖万千轮回,无时可免。以为人故只尽人事,既身超度,自证自悟,而后可从事魂灵。知生者能知生所自来,即已闻道不死,故朝闻道夕死可也」,。这个「万千轮回,无时可免」,万千是万千劫,换句话说,无量劫的轮回,我们都经历过,没有出离过。你看,这么长时间都在轮回当中,没有脱免出来。「以为人故只尽人事,既身超度」,这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立志希望超脱、超度,这是什么?在六道轮回觉悟了,知道这生生世世轮回不休,太苦了。即使做了人,人是善道,善道里面还是有苦。

  像人必定受八苦,生、老、病、死,这是每个人免不了的。还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你所爱的,偏偏离开你,人也好、物也好;你不喜欢的,它偏偏来,天天见面;你所求的得不到,这常常有,人都是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这都是苦;还有五阴炽盛,五阴炽盛是身体、精神,身心所受到的煎熬、烦恼、痛苦。那个八苦,每个人都要遭受,不管你是总统,还是平民老百姓,都离不开。所以人觉悟了,要发心出离六道,不要再生死了。不再生死叫了生死,了生死就是证悟。这个证悟是什么?你明白了生死本来没有,就证悟了。为什么说本来没有生死?因为一切法皆空,我们现前所遇到的一切境界叫幻相,就像我们作梦一样,「梦里是明明有六趣」,有六道,「觉后空空无大千」,觉悟就是证悟,知道这个轮回、这个六道完全是假象相,是因为你自己有执着变现出来的,这执着的意念它会变现境界。

  你看现在量子力学家,他们已经探索出来了。普朗克博士,这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就讲,他说这个世界根本没有物质存在,所谓的物质,是意念在不断的累积、连续产生的现象,是你的意念造成的一切物质现象。所以,一切的境界就是你的意念所生出来的。如果你有执着的意念,你就生出六道轮回,把执着放下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那你就是了生死了。所以本来就没有生死,本来就没有六道,你只要把你的意念转一转,不要再执着了,你就脱离六道了;如果你再把分别放下了,你这个意念就非常纯净;再把妄想,就是念头都全部放下,没有意念,没有意念就没有十法界了。所以你真正这样的证悟,然后你可以事魂灵,事魂灵就是你可以度他们了。自证自悟是自度,事鬼神、事魂灵,那叫度众生,如果你不能自度,你就不可能度他。首先你得自度,你首先得了生死,然后你才能把这个道理跟别人讲清楚,别人真明白了,他也了生死了。你看,就是这样而已。

  「知生者能知生所自来」,夫子讲的「未知生」,什么叫知生?就是你知道生从哪儿来,「即已闻道不死」,你知道生从哪儿来,你就懂得死往何去。你既然知道你生前有一个地方来,那证明这个身体不是你原来的自己,你也知道你死后往哪儿去,那你也知道你这个身体死了,你没死。所以真正的你是不死的,那个会死的是个身体,而身体不是你。你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你也算闻道了,所以闻道就不死了。你明白了,明白了这个身体不是自己,自己是不死的,只是不断的换衣服、换身体而已。换身体就是换衣服,换的衣服好还是不好,那看你自己的业。

  所以夫子曾经讲过,「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明白这个道理了,到晚上死也没关系。说老实话,你什么时候闻道,什么时候死都可以了,。现在闻道了,现在都已经晚上了,我们现在晚上八点二十分,现在你明白了吗?你要真明白了,现在灾难现前,你也不用害怕了,为什么?你知道人根本没有生死。为什么你会恐惧?因为你以为真有生死,你害怕死,所以你会有恐惧。你真正明白道理了,没什么可恐惧的。而且自己要是一生修善业,你知道自己一定会到善的地方去。你一生都在念佛、学佛,像佛那样的去慈悲度世,你求生净土,你这个气一断,你就到极乐世界去了,你不单只不怕死,你还很欢喜死,早点去那个好地方。

  「孔子之道,无不有死生鬼神,易理至详」,孔子讲的这些道理,其实都其实有讲到死生和鬼神,虽然讲得不算是很详细,但都提及,而在《易经》里面讲得到是最为详细。「而后人以佛言即避去,必大割孔地而后止。千古大愚,无有如此,今附正之」,。后人就是以后学儒的人,往往对于孔子的学问一知半解,所以常常以儒辟佛,攻击佛,听到说佛,马上就离开,不愿意去讲佛。实际上佛跟儒讲到的根本不矛盾,而且往往是佛讲到的道理更加的发明了儒家的道理,佛家讲得详细,儒家讲得简单。

  你看儒,孔子教学,真正全职教,是周游列国以后,六十八岁回到家乡鲁国,到七十三岁,教了五年,这是全职做老师来教的。那时候他一边教学,一边还写书,留下像《诗经》,这是他整理的,像《易经》是他整理出来的,写出来的,只有五年教学,当然毕竟这个教学内容就有限了。可是释迦牟尼佛教学是四十九年,将近是孔子的十倍的这么长度,所以佛讲得就丰富,、就详细。所以往往儒家的很多道理,我们光学儒不明白,学了佛之后就明白了。所以清朝的大儒都讲,「吾学佛,然后知儒」,这确实是这样的。如果是据儒而辟佛,不要佛法,那实际上大割孔地而后止,就是对孔门的学问,反而是更不能够通达了,。你把佛割去了,你等于把孔门的这个学问也割去了。儒和佛本来就是分不开的,都是圣人的教诲,都是关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怎么能够强行把这两者分开?它们是水乳相融,分不开的。所以要企图把儒和佛割开来,那是千古大愚,无有如此,这是最大的、最愚痴的人。所以康有为在这里给我们附录,将这个道理给我们导正。

  底下雪公又引程树德老先生,他有个按语,就是有个评论,「鬼神死生之理,圣如孔子,宁有不知?此正所以告子路也」。谈到鬼神、死生的道理,孔子当然是非常了解,「宁有不知」,就是哪里能够不知道?孔子他讲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实际上这个话已经给你透露出很明白的道理,这是「正所以告子路也」。我们听要会听,孔子讲话是点到即止,已经点得很清楚了,不能会错意。后来真的有一些儒者就会错意了,以为什么?孔子否认有鬼神,否认死后还会轮回,这个完全就理解到反方向了。

  底下程树德老先生又说,「昔有举轮回之说问伊川者,伊川不答」,伊川就是程子。有人曾经用轮回这个学说来请问程子,伊川先生答不上来,因为程子他也是批评佛法里面的轮回这些学说。「所以不答者,以轮回为无耶,生死循环之理不可诬也」。为什么答不出来?这是两难,因为如果说轮回是没有,生死循环的道理不可诬也,又不可以把它歪曲。因为《易经》里面明明就讲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这就是孔子承认有生死循环的道理,那就好像矛盾了,跟程子所说的矛盾了,。程子说没有轮回,这又好像不行,所以他不能答出来。「以为有耶,与平日辟佛言论相违也」。如果说轮回是有,平时程子,还包括朱子,他们也辟佛,批评佛教里面讲到的轮回的言论,这又相违背了,所以这等于骑虎难下,因此他就不回答了,答不出来了。「此宋儒作伪之常态」,这批评得很厉害,这是康有为先生批评的。所以这个程朱理学固然有它伟大的贡献,但是对于佛法的批驳,却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深入去学习,对宇宙人生真相并没有完全明了,因此他们的讲的这个批驳佛法的话,就难免变成伪说了。

  「至康氏乃发其覆,此如大地中突闻狮子吼,心为爽然,洵孔氏之功臣也」。这是程树德先生的评论,程树德是近代的大儒,他评论康有为,康氏发其覆,把孔子真正的道理又发明出来了。,覆,本来被覆盖下去,现在又把它发明出来,给夫子所讲的人生真相重新导正。这里比喻这种发明,「如大地中突闻狮子吼」,狮子吼是比喻振聋发聩,很震憾的言论。千年以来,被误解了的孔子的学说,现在重新导正过来了,「心为爽然」,听了非常的爽,赞叹康有为先生真正是孔氏功臣。

  当然程朱理学解释这一段话,他们避开轮回的学说,而是就道理来讲,也都是可取的,我们也看看《朱子集注》里面的说法,我们是非常客观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程朱所讲到的不符合真相的地方,我们不取,我们取他符合、讲得很有道理的地方。《朱子集注》里面它解释这段话说,「问事鬼神,盖求所以奉祭祀之意」,这事鬼神就是讲祭祀鬼神。「而死者人之所必有,不可不知」,死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必有的,人不可能不死,所以不要害怕死,你害怕死也不能不死,不如坦然面对,而且多加学习和了解。你要忌讳,你等于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到死的时候那就变成手忙脚乱,那就很麻烦了。不如先了解清楚,所以不可不知。「皆切问也」,子路对这个就很想了解,所以他非常关切此事,。切问,就是问得非常的切中要害,敢问死,敢问事鬼神,这种情形。

  夫子他的回答耐人寻味,我们看《朱子集注》里讲的,「然非诚敬足以事人,则必不能事神」,如果不是用诚敬心,我们也就不能够事奉人,。譬如说事奉父母,我们要用诚敬心;事奉领导,也要用诚敬心,所以诚敬是事人之道,这也就是事鬼神之道。如果对人没有诚敬心,那对鬼神也不可能有诚敬心。所以用诚敬心事人、事鬼神,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事鬼神的原则,用诚敬。所以祭祀一定要诚敬,包括我们祈祷,我们做法事,那都是要诚敬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利益并不是说鬼神给我们带来什么利益,不是,是我们自己因为有诚敬心,我们自己的灵性,我们的德行得到了提升。

  底下又说,「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必不能反终而知所以死」,。这就是刚才《易经》上讲的「原始反终」,原始是探源,探究生之始的状况,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样的状况,。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父母未生前是本来面目,这要探究。如果不能够探究这个,也就必不能够反终,对于死后的状况,我们也不能够探究明白。朱子这里他讲的道理,其实也隐含着生死是个轮回的过程,要不然不可能说,我对生前的情况探索明白了,对死后的情况也能了解,它肯定是个轮回的过程,才能够这么说。

  「盖幽明始终,初无二理,但学之有序,不可躐等,故夫子告之如此」。「幽明始终」,幽是鬼神,明就是阳间的人,始终,始就是讲出生乃至生前,终就是死后。幽明始终都没有二理,初无二理,就是本来没有两个道理,是一个道理。所以你懂得这个道理了,你两头都明白了,生也明白了,死也明白了,事人的道理也明白了,事鬼神的道理也明白了,是一个道理。要学这个道理,要学之有序,要循序渐进,不可以躐等,躐等就是跳级。所以夫子告之如此,是因为让子路先从基础学起,事鬼神之道,是在事人之道的基础上,你学会了事人,、事奉人,也就学会了事奉鬼神。明白了生的状况,也就明白死的状况,学习要循序渐进,因为道理是一个。这是就基础,、就切近的来入手学习。

  底下《朱子集注》又引「程子曰」,程颐先生,就是他的私淑老师,他说,「昼夜者,死生之道也。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人之道,则尽事鬼之道。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或言夫子不告子路,不知此乃所以深告之也」。这个昼夜,就是讲幽冥界和阳间,就是死生之道,你看,程子这里他也承认有鬼神,承认人死了会变成鬼,不是什么都没有,这已经有承认轮回了。所以有时候他批驳轮回这个学说,这也是有点自相矛盾。「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为什么?道理是一样的。「尽事人之道,则尽事鬼之道」,事人与事鬼,没有两个道,是一个道,什么道?诚敬之道。所以死生人鬼,说是有两头,道理是一个,所以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生死实际上不是二而是一,说出来有二,实际上是一,这生死是不二的。为什么说不二?因为生死之相,相上有二,讲到理体那是一。

  我们用灵魂来讲,灵魂它就是一个,就是这个神识在不断轮回,生也是它,死也是它,作人也是它,做作鬼也是它,所以是一而二,二而一。换句话说,就根本没有生死。说人也好,说鬼也好,都是这一个神识,都是这一个自己,这是从灵魂上来讲。讲到灵性这就更高了,灵性是什么?超越灵魂,灵魂是有分别执着的,灵性没有分别执着,这是宇宙众生共有的,这是同一个性。如果你证得这个性了,你就跟一切众生合而为一了,一体了。

  所以这里说,「或言夫子不告子路」,有人认为夫子讲这一句是不想告诉子路,这是错误的,夫子怎么可能说知道这个道理不肯说呢?夫子是诲人不倦,教诲人他不疲不厌,怎么可以说不告诉子路?那肯定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这一句话,「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已经说尽了,悟不悟是你自己的事情,他已经说尽了。所以一般人没听懂,就「不知此乃所以深告之也」,这已经得很深入了,、很明白了。这是程子这个话也讲得很有道理。

  再看蕅益大师批注里面讲,「季路看得死生是两橛,所以认定人鬼亦是两事。孔子了知十法界不出一心,生死那有二致,正是深答子路处。程子之言,颇得之」,。这是蕅益大师一段评论,非常的精彩。季路,就是子路把死生看成了两桩事,是两面、两头,不知道死生是一不是二。所以他误认为死生是两桩事,就认定了人鬼也是两桩事,实际上人和鬼都是这一个神识,叫「游魂为变」,一会儿变人,一会儿变鬼。怎么个变?当然是业力所牵引,这个夫子就没有说,他但是让我们自己悟。所以人死了变成鬼,鬼又去投生,人又生了,死和生你说岂是两桩事?对一个灵魂来讲是一桩事,都是这样的一个轮回不休的循环过程。

  「孔子了知十法界不出一心」,孔子对于轮回的状况非常的了解,而且他也了解十法界同出一心,一心变现的十法界。这十法界就是指六道,再加上四圣法界,四圣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全是一心所变现。在十法界里面受生,我们讲的有生死,。十法界里面都有生死,六道的众生有分段生死。四圣法界已经没有分段生死了,就是不轮回了,但是他有变易生死,那是什么?念头此起彼伏,他还有念头,所以有变易生死。所以说十法界里头有生死,可是生死也没有二致,就是是一不是二,是一而二、二而一。生死到底怎么来的?佛跟我们讲得最清楚,因为我们有念头,所以就有生死。你看,念头起来了就生,念头灭了就死了,是念头生灭使然,。这十法界里全是由念头而变现的,没有念头了,十法界都消融了,没有了,那就是一真法界。所以,夫子答这两句话,回答子路,「深答子路」,这个深,里头深义。子路不晓得听不听得懂,听懂了,他当下悟入,那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他就了生死了。听不懂的,听不懂的还以为夫子不告诉他,心里还生闷气。所以学儒也讲究悟性,悟性怎么来?悟性是从清净心来。如果心里面念头很多,特别是执着很多,那就悟不出来了。

  所以,为什么后儒有的人他对于死生的、轮回的这些事情,他就不相信,对于夫子的这些道理他悟不进去,为什么?执着,心里有成见,他心里已经形成了一个概念了,一个想法了,然后带着这个想法来学习《论语》,学习夫子的教诲,那学到的都变成他自己的想法,不是夫子的想法,不是夫子的意思。所以是我们学的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你戴的黄的眼镜看,你看到外面也是黄色;戴着蓝色的眼镜,你看外面也是蓝色,自己被自己的有色眼镜给污染了,看不到真相,悟性就没有了,悟门堵住。为什么?就是被成见、被自己的执着给障碍了。所以要学儒,你也要放下成见,放下分别执着,。孔老夫子这一句话点到,你当下就能悟入。蕅益大师这里也赞赏,「程子之言,颇得之」。刚才我们看到了程子之言,他说到生和死、人和鬼,是一而二、二而一,这就是相当有悟性了,从夫子的话他能悟入,他不会认为说这夫子怎么不跟我们讲死的道理、鬼神的道理?不是这样,已经讲了,看你能不能悟。蕅益大师把程子的话继续给我们引申,告诉我们,十法界,一而十、十而一,不光是人和鬼的问题,人和鬼是两界,实际上有十个法界,都是一,十法界同出一心,没有二致,这悟得就更深了。

  下面我们再看江谦先生的补注,他补注得也很妙,「知本性无生无死,然后知生知死。知本性非人非鬼,然后能事人事鬼。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人鬼皆当愿其成佛,此事人事鬼之大道也」。这个评得好!我们知道本性无生无死,你知道这个本性了,你才能知道这一切现象的生死到底怎么回事。本性是体,一切的宇宙众生、万物都是相,相由性而生,性是没有生死。六祖惠能大师讲的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生灭就是没有生死;「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每个人都有,每一个众生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它没有生灭了,也不会动摇,不动,会动的就不是自性,自性不动,但是它能够生出那个能动的,它不生灭,它生出来的是生灭的相;最后讲到,「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万法就是一切现象,一切现象有生有灭,但是它的本体是不生不灭的。你知道这个道理,才叫真正知生知死。知生知死就是知道一切相,一切相就是性所变现的。你知道自性了,所以一切相也都知道了,像六祖惠能大师就完全通达了。佛法性相、理事、因果讲得就太周详了,所以不学佛,怎么能够真正把儒的道理悟透?

  「知本性非人非鬼,然后能事人事鬼」,人和鬼都是从相上讲。相,林林总总,那是太广泛了,这一切相这是不可计数的,全是本性所变现的。本性它无相,所以非人非鬼,你说它是什么?什么都不是,这是禅宗里面讲的,「说是似一物即不中」,你说它像个什么,就这已经离了中道。为什么?本性无相,六根都接触不到。它的作用非常的广大,能生万法,人也是它生出来的,鬼也是它生出来的,一切宇宙现象也是它生出来的。你明白本性了,所以你能够事人事鬼,就是你能够知道如何事奉一切众生。事奉众生,佛法里称为度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本性,本性人人有,只是我们觉不觉悟,知不知道。你要真正知道自己有本性了,证得这个本性,你就成佛了;没证得,你就叫众生。可是,虽然是众生,具足了佛性,不比佛要少一点,不会少,完全是平等。既然有佛性,他就一定作佛。所以我们要愿一切人鬼众生,都愿其成佛。这是菩萨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就是「事人事鬼之大道也」。所谓这个大道,就是菩萨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要度众生,先度自己,我们发愿是度众生,立志。可是下手处,自己断烦恼,烦恼断尽,你这个众生才能度尽。

  这一章,其实结合佛法,我们对孔子的意思就非常的能够体会到。所以真正学儒,一定要兼学佛,不学佛,想要了解儒,基本不可能。孔子自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颜回死了之后,就已经没有弟子可以传夫子之道,一直等到佛法传进中国来,这才有指望重明,重新把夫子之道发明出来。

  【评析】

  孔子这里讲的“事人”,指事奉君父。在君父活着的时候,如果不能尽忠尽孝,君父死后也就谈不上孝敬鬼神,他希望人们能够忠君孝父。本章表明了孔子在鬼神、生死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他不信鬼神,也不把注意力放在来世,或死后的情形上,在君父生前要尽忠尽孝,至于对待鬼神就不必多提了。这一章为他所说的“敬鬼神而远之”做了注脚。

论语,先进第十一
阅读全文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原文解释翻译

海阔国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海阔国学 mguoxue.hkzww.com

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