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这里子贡向夫子请问交友之道。《论语》里头,真的是涵盖面很广,夫子是圣人,什么都懂,你尽管来问,问了,你就有受益。子贡是很好问的,他在《论语》当中问的是很多,我不知道是不是最多的,没有算过,可以去算一算,可能是最多的一个。他『问友』,夫子在这里回答他,『忠告而善道之』。这个「道」也应该念导,就是引导,善于引导他。这个是什么?交朋友最重要的是互相勉励,切磋琢磨,能够一起提升,这个才叫朋友。真正的朋友是志同道合,大家都有希圣希贤的心,都愿意学习圣道,大家走到一起来,然后可以一起长进。

  在求学过程中,要有老师,也要有善友。老师是指导我们,他给我们讲道理,另外给我们做榜样,身教、言教。可是当学生的,不一定一天到晚都能够跟老师在一起,老师有他的事业。像孔子,他要向全世界,当时是天下,来推动圣贤之道,他要看他的书,要备他的课,他要写《春秋》,删《诗经》,他很忙的。所以学生们,学生人数也很多,孔子三千门徒,那怎么能常常去打扰老师?所以有问题也都是瞅着,看老师是不是没事的时候,清闲的时候问。你看前面樊迟,他问夫子的时候,他是跟着夫子出游,看到夫子没什么事,很清闲,立刻抓紧机会问,善问。其余的时间,大部分同学都是自己修学。

  那同学、朋友,对自己就有很大的帮助。蕅益大师曾经讲过,修道是所谓「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善友,就是真正的好的朋友,互相可以依靠。修行,真正帮助我们最多的,那还真的是朋友,有问题大家可以切磋讨论。就像刚才,你看樊迟问老师,没听明白,那他出来可以问子夏,子夏就跟他讲了,他就明白了,这就是好的朋友。当然,朋友也是可遇不可求,这是你自己感召,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感召什么样的朋友。这个你是没办法的,你只能是好好修自己,去感召。如果是交友,旁边的朋友不善,那你只能反省你自己,为什么你有这样的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不断提升自己。

  朋友之间有义务互相帮助,这就是「忠告而善道」。忠告就是对朋友,关于这些大是大非、善恶抉择,这些问题上要劝告朋友,尤其是当朋友做出错误决定的时候,或者是在迷惑的时候,要对他忠告。他有过失,要提醒他改过,所谓「过不规,道两亏」。如果我们见到朋友有过,不能够劝善规过,「过不规,道两亏」,如果是不能劝善规过的话,那就是对不起朋友,俗话里面讲的,不够意思了。你要真正对朋友负责任,以善道来引导朋友,善导之。

  当然劝告的时候,因为是朋友,这方式也要注意。同辈,大家地位平等,要柔和,不能够太直裸裸。直裸裸的,这样去批评的话,对方未必能接受。《弟子规》上讲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也适合于朋友。在规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不能在大庭广众下来批评,你是搞批斗大会了,他怎么能接受?一定什么?你真想劝他的时候,把他拉到一边,私下里跟他讲,很诚恳。这样他能够真正改过,改了以后,他会真正感恩你。

  当然,不一定是说每一次你劝告他都能听,有时候他可能他固执,或者他的思想偏在一边,他出不来,钻在牛角尖里头,所以,『不可则止』,如果朋友不能听从的话,那就要停止了,不能再劝。就是不能够死乞白赖,你执着了,你一定要他听你的,这就会导致关系产生破裂,所以『毋自辱焉』。这个辱就是跟朋友疏远了,这叫辱。所以如果我们一定要怎么样,用我的意思,这是一种控制欲,那自己已经有过失了,这样的话往往会导致朋友远离你,因为人都不愿意被控制。

  你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你有这么一个朋友,一天到晚盯着你,说你毛病,你也觉得不好受,你也想远离他。设身处地一想,己所不欲,就勿施于人。当然自己要有这分修养,别人就是成天到晚批评我,我也要能接受。那你有这样的心量,那你的成就就大。我们不能说,别人批评我的方式不对了,我不能接受,甚至怀恨在心,那以后谁敢提你的过失?所以自己分上一定要谦虚受谏,这是福,受谏是福。你不能受谏,你不能听劝,你就没福,你容易犯过失。但是对朋友不可以这样,我们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以「不可则止」,不要自辱,使朋友远离我。

  蕅益大师在解释当中就讲到,「自辱,则反带累朋友,所以不可」。为什么不可则止?这因为你不能止,那就会自辱,就让朋友远离你了。远离你,实际上也就带累朋友,为什么?他就没有机会再听到劝谏,也就是说,他可能因此就不能再提升了,那我们这么做,实际上也就对不起他。所以为什么夫子要讲察言观色,这个重要,达者是察言观色。自己的心地是质直而好义,但是对人要察言而观色,要看看他接受程度到哪里。不能够太过,太过跟不及是一样的,过犹不及,使到他远离了,那你一片的好心想帮助他,也帮助不上,这就不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慈悲、仁爱心,对朋友的义,那就是你自己要有智慧。对不同类的人,你譬如说对有些人,他所谓的自己自尊心很强,你不能对他直说的,那你就不要直说,你是对他尊重,他能接受到这,你就说到这,剩下的让他自己去悟。反正一个人他有多大的心量,他就有多大的成就,你也急不来,非你自力能所及也。

  过去我们师父常讲过,他跟李炳南老先生求学的时候,李老带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待遇。对有些学生很客气,满脸都是笑容,很和蔼可亲,从来不说他的过失。可是对有些同学很不客气,有打有骂。后来,我们老恩师有一次被李老师(李师公)叫到房间里面,李师公就问他,大概老师有担心学生会起疑惑,为什么老师对不同学生待遇不平等,就跟他讲。其实,我们老恩师他心里明白,但是老师慈悲,跟他讲,说如果是学生能接受的,他真正好学的,那老师有义务认真教他,打他、骂他,都是在帮助他。因为这个人是真好学,打都打不走的,他老实听话,老师就对他非常的认真,也非常的严格,他提升就快。

  另外一些同学就不行,他自尊心很强,你不能够对他用强硬的方式,你一强硬,一逼他,他就跑掉了,这不就是像自辱了吗?老师也就自辱了。因为什么?学生疏远老师,不信任老师,老师看到这种情形,察言观色,就不能用那个强硬的方式。那这种人,只能做旁听生,不是真正的关门弟子,关门弟子是有打有骂。旁听生,可以你来也行,不来也行,随你的,绝对不会严格要求。当然,谁进步快?我们当然就可想而知。

  所以做学生的,我们要有学生的那种心态,就是诚敬,对老师十足的诚敬心,老师打我骂我,那都是对我好,对老师只有感恩戴德,绝对不会对老师看不顺眼,不会责怪老师。不会说老师怎么对我这样,欺负我,那你这样的心态就完了。那老师一看,立刻就收回去了,不会再对你严格要求,那你就被排到了旁听生的位置上。所以做学生要有那个十足的诚敬,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那做老师的心态,他也是察言观色。这就是什么?知道学生的根性,对朋友也是这样。现在来讲,真正根性好的人,很少。你能骂他,他心里不起怨恨,这种人太难得了。这个真的是一万个人,挑不出几个。所以现在交友之道,只好平淡一些,过去说事不过三,讲劝谏不能超过三次,现在不能超过两次。讲第一次他要不听,最多再讲第二次,第二次讲完不能再讲了;再讲,那互相之间就产生矛盾了。这都是什么?为人处世之道,夫子教给我们,「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这是交友之道。当然老师对学生和父母对儿女,那就另当别论,那就可以多一次。

  下面蕅益大师还继续说,「若知四悉随机,方可自利利他」。四悉,是佛教的名词,叫四悉檀。四悉檀就是对待一切众生所谓交往的方式,所以叫「四悉随机」,随机是随顺众生的根机。你懂得观机,你懂得恒顺众生,懂得恰到好处的教化他,这就能自利利他。自利是自己提升,你的智慧,你的德能在增长,通过教学上面增长,教学相长。利他,也帮助他提升。

  那四悉,我们这里就稍微讲解一下,什么叫四悉檀,这是佛法里面的名词,在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里面可以查到。四悉檀有四种,所谓「佛以此四法普施众生,故云悉檀」。悉檀,悉是汉语,是普遍的意思;檀是梵语,叫檀那,这个意思是布施的意思。所以这个名词是梵华合一,合在一起做为一个名词,它意思就是普遍的布施,叫普施众生,用这四种方法来普施。普是说平等,没有分别的,对一切众生都是如此。

  第一个是世界悉檀。这是圣贤人、佛菩萨,他对众生能够随顺他的凡情,众生他有他的分别执着,那佛菩萨也要用他分别执着来教化他,让他欢喜。你譬如说,佛讲一切法空,众生认为一切法有,那你教化他一开始,不能够强迫他说一切法是空的,不是真有的,那你这样讲,就很难让他生欢喜心,就得先随顺他的凡情,他所理解的,他认为的,你随顺他。你说有就有,你说一切的现象是实在的,不是梦幻泡影,好,就随顺你。然后就告诉你,你应该断恶修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就种善因得善果。因为有,那就有好的因果。跟他讲这些实实在在的,布施财,你能得财富;布施无畏,你能得健康长寿,这都有;布施法,你就有聪明智慧,那都有。世界悉檀,众生听了很欢喜,他也来修了,慢慢引导他入门。

  第二是各各为人悉檀。各各为人,就是对不同众生,各各人他的根机不一样,有浅有深,不同的根机,你要说不同的法。有的人他根机比较好的,根性比较利的,你就说大法;根机比较浅的,你就跟他说小法。像人天法是小法,告诉你好好的修善,你将来能够生天,你将来投胎为人,你也能够大富大贵,这是人天小法。他没想着要出离三界,那就不能跟他说这个。他能接受的,就跟他说出离三界,再能接受的,劝他成佛,这是无上大法。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无上大法,看他能不能接受,能不能信。这个是随顺他的根机,来给他布施这些道理。

  第三是对治悉檀。众生有不同的毛病习气,你说都要对治,譬如说人贪心重的,你要说教他要慈悲,不要只想自己,不要自私自利;有的人瞋恚心重的,你要教导他化解。所以你看看,《论语》里面不同的弟子,向老师问相同的问题,问仁,夫子跟他讲的不一样。对颜回,根机好的,跟他说大法;对根机的差一点,像司马牛问仁,跟他说小法。司马牛问仁的时候,夫子只说「仁者其言也讱」,就教他你说话要慎重,仁者说话都很慎重。你看,这是小法,这个很简单。跟颜回讲的是天下归仁,那是大道理。每个人不同,对治也是。你看像子张,刚才我们看到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什么叫达,读书人怎么才能达?夫子回答他,你是问什么意思,达还是闻?你要是想要闻,你是有名闻利养的心,你是贪欲,对治它,把他的烦恼习气帮他化解,让他等于说消除他的疾病,对症下药。

  第四是第一义悉檀,这个是最高的。第一义,就是所谓的诸法实相,就是宇宙一切现象的真相。那是当佛见到众生机缘成熟,能够接受真实相的教诲,佛跟他讲第一义,让他能够证入真实相,也就是所谓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如果众生机缘没到,那就不能说这么深的道理,那就跟他讲第二义。第二义是讲因果,第一义是讲自性。夫子跟颜回才讲第一义,告诉他,自己与天下是一不是二,这是第一义。这是什么?圣人亲证的境界,凡夫不懂,他没证得这个境界,你讲给他听,他听不懂,他机缘还没到,不能讲,只能讲因果,讲修善。你看看,樊迟他问崇德、修慝、辨惑,那夫子给他讲该怎么样做,怎么样修好自己,这都是第二义。

  所以子贡曾经讲过,他总结老师的教诲,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子的文章,文章是大家能够听得明白的,表现在外面的,他的德行,他的学问,他为人处事、言语,当然也是包括写的文章,这些都叫文章,「可得而闻也」,就是我们能听明白。但是,讲到性与天道,这是讲第一义,性是自性,天道也是讲的诸法实相,「不可得而闻也」,那我们就听不明白了。子贡都听不明白,其它人可想而知。众弟子中只有颜回一人能听得明白,所以颜回是真正传夫子心法之人,其它人还不够资格。但是夫子还是教,用四种悉檀,普施法药,对治众生不同的毛病,逐步逐步让他走上圣贤之道,最后目标是证得第一义。这就是所谓的教人之道,他不能接受,不可则止,不能够强来。

  【评析】

  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一伦是最松驰的一种。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但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如果别人不听,你一再劝告,就会自取其辱。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所以清末志士谭嗣同就认为朋友一伦最值得称赞,他甚至主张用朋友一伦改造其他四伦。其实,孔子这里所讲的,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论语,颜渊第十二
阅读全文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原文解释翻译

海阔国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海阔国学 mguoxue.hkzww.com

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