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这个话,我们看到李师公《雪公讲要》,他的批注里头引用了「集解孔安国注」。《集解》,是三国时代何晏的《论语集解》,里头引用了孔安国的注释,孔安国是西汉人。「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这就是道出古今学者,他们学习的态度和做法上有什么不同。『古』,是孔子那个时候说的古人,这是指上古时代了,或者是夏、商、周三代这些圣贤的学者,他们学习圣贤之道是『为己』。这个「己」,孔安国注就是说履而行之,就是自己把这个学问拿来去落实,是自己去实行的。这个是把圣贤之道变成自己的人生态度,变成自己为人、处事、接物的行为,所以自己能得到受用,因而学得不亦悦乎。

  『为人』,是徒能言之,这是『今之学者』,他们的态度和做法。学来做什么用的?他不是反求诸己,让自己成圣成贤,而是把所学来的学问去向别人讲说,来炫示,显得自己非常高明,但是自己没有真正的实行,所以徒能言之,只是能够讲说,因此他得不到受用。夫子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这个喜悦得不到。为什么?他学是学了,但是他没有习,没有真正的落实到自己生活,只是学点语言、文字,皮毛而已。所以,求学最重要的是端正自己的态度,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跟人家讲的。你说学传统文化,有的学得他很有受用;有的学得很烦恼,毛病习气依然改不了。何以故?就是这个态度上,他是为人,还是为己?为己,是用来成就自己,成就自己才能成就别人。所以,《大学》里面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谁的身?修自己的身,不是修别人的身。得自己学,自己真干,自己做到了,自然就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用语言,是用自己的德行。

  「今之学者」,夫子当时说这个话,就可见得那个时候已经有不少所谓的「讲诵之徒」。讲诵之徒是佛教禅门里面的话,是讽刺那些只会口头禅的人,他没有真修实干,没有真正的修证功夫,拿着千七百则公案来讲,讲得头头是道,甚至天花乱坠,但是没有真正的实行,没有实证,所以叫讲诵之徒。这都是讽刺的话。孔子那个年代,你看,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有了。那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更多!我们看这个传统文化,一看不能是先对照别人,看哪个是,哪个是那种讲诵之徒,首先还是看看自己是不是,这叫「古之学者为己」,这看自己。

  很多的父母、老师,他们也在教《弟子规》,有不少的问题,都是关于自己家庭的问题,说自己学了《弟子规》,家里人不肯学,引起诸多的矛盾和烦恼,来问我怎么办。要是夫子回答,就用这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你学《弟子规》,你是为别人的,还是为自己的?如果说学了《弟子规》,处处去对照别人,看看谁犯了《弟子规》哪一条。他把《弟子规》一百一十三条能够倒背如流,一下子就能找到别人的毛病:你看这个人犯了「将入门,问孰存」,我明明在房间里,他竟然敲门都不敲,就「哐」的撞进来了,很生气。他能够把《弟子规》那句立刻想起来,看到别人的毛病。可是,他没有回光返照自己,你为什么会生气?你「扬人恶,即是恶」,你这《弟子规》自己没对照。所以,看到别人的问题,就看不到自己的问题,烦恼矛盾是这么来的。假如果然反求诸己了,不去看别人过失,只看自己过失,那你就真正学到了。君子之道没别的,就在一个反求诸己。

  等你真正为自己成就而学习,你会不知不觉的发现,其实你的家里人都在跟着转,你周遭的人、小区的人都跟着转。《大学》里讲的,你知「本」了。知什么本?以修身为本。因为你自己的身是本,那个家、国、天下,那是枝末。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凡是一切事物都有个本末,宇宙里面的根本是自己的身心,所以,以修身为本,修身又是在正心。这个宇宙外面的环境,人事环境也好,物质环境也好,全是你这个身心的感召,你有什么样的身、心,就会有什么样的环境。这个要知本,知道这个「本」很重要,你就知道先后,知其先后,则近道矣。修道从要哪下手?不是从别人那下手,不是先改正别人,而是先改正自己,这叫实学,真实的学问。这就是夫子讲这两句话的意思之所在。

  蕅益大师批注当中讲得特别的深刻,他批注这一句说,「尽大地是个自己,所以度尽众生,只名为己。若见有己外之人可为,便非真正发菩提心者矣」。这个话,可以说点出了儒释道圣贤心法,真正把这个话悟透了,你就成圣成贤了。你看,尽大地是个自己,「古之学者为己」,他要明白自己不是就这个一身。当然身是个根本,这叫正报;外面环境,尽大地叫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所以一切万物跟自己是一体的。这个尽大地,实际上更准确的意思是尽宇宙,整个宇宙就是一个自己,自己以外没有众生。不论是有情众生也好,无情众生也好,全是一个自己。就好像我们这个身体,有很多很多的细胞,不计其数,这细胞。每一个细胞,就好像一个众生。所有的细胞合起来,组合成一个自己。哪个细胞不是自己?全是自己。所以你能够真正明了这一点,你发菩提心了,度众生,度尽众生,只名为己,都是叫为了自己,成就自己的法身,这个叫觉悟。

  发菩提心,就是觉悟的意思。你觉悟什么?就是觉悟这个,众生跟自己一体。你要是对这一点没认识清楚,即使你度众生也不叫发菩提心。因为还有人、我的分别,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没有发菩提心。真正发起人我一体、众生与自己不二这样的心,这叫发菩提心。我真正对这点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还是今年年初。当时,我跟我父亲住在一起,住了一个月。父亲因为天气变化感冒了,感冒结果就转成肺炎,终日终夜的咳嗽。我带他去医院打吊针,没有什么效果,很严重,晚上不能睡觉。我照顾他,晚上也陪着他,跟他一起念佛。当时我看到他非常难受,我就想到,我很希望代他受苦。于是我就在佛前祈求,愿自己代父亲受这个病苦,希望父亲能够早日康复。结果这一求,真灵验,我也得了肺炎。后来才两天,我们也没有到医院打吊针,我自己也没吃药,我父亲就吃了一些中药,结果就好了。好了以后,他好了,我就好了。

  这事情让我感受很深。中国讲的这个孝字,老字头,底下子字底,是讲父母跟我们是一体。只要你的心真诚,你真的可以代自己父母受苦。就好像他这个苦,就是这么多,两个人分担不就很快了吗?你全部给他分担,他不就轻了吗?这真有这样的感应。于是我就在佛前发愿,因为学佛了,晓得一切众生跟我们也是一体,我们看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对我们现在生身的父亲能发这个心,那对一切众生,你能不能发这个心?所以,我就在佛前发愿,愿代众生受一切苦,祈求三宝加持,能够将自己点滴功德回向给众生。可能这只是杯水车薪,这个火很大,你想救火,你只有一杯水,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夫子讲过一句话,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你这心得有。发了这个心以后,先要努力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之后,自然就能成就众生。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乘愿再来,就能圆满大愿。像《普贤行愿品》里讲的,「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普贤菩萨是等觉菩萨,尚且发愿求生净土,方可成就他的大愿。他那是十大愿王,那真正是菩提心,菩提心在极乐世界圆满。

  我们现在每天晚上讲《无量寿经》,对这点大约就有了比较清楚的概念。所以等到你度尽众生,就叫成佛了。成佛之后,你会发现是什么样?原来其实不是在度众生,只是在度自己。第一个,众生跟自己不二,哪里有众生跟自己的分别?所以度众生,不就是度自己吗?所以度尽众生,只名为己,就是为自己,自己以外无众生可度。等你成佛之后,你会发现什么问题?原来这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是佛,那还要你度吗?你要去度,等你度尽了之后,你才发现根本没度,他们本来就是,本来就度了,就你一个人没度。所以你看,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他说什么话?说奇哉奇哉,「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他觉得真是奇妙,连说出两个奇哉奇哉。奇怪什么?原来自己都没想到,这都是示现给我们看的,所以叫奇,太奇了,原来没想到,原来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德能、如来的相好,一点不缺。换句话说,众生就是佛。

  等你成佛了之后,你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众生原来就是。那以前为什么没发现?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不能证得。谁的妄想分别执着?你可不要说是因为众生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他们没有证得如来智慧德相。原来我都是这样理解的。这是什么?为人了,今之学者为人。你去为他,你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你不能证得如来的智慧德相!原来我都是这样想的。现在终于明白了,这个话不是说众生,是说自己,但因自己有妄想分别执着不能证得。不能证得什么?不能证明这个真相,什么真相?「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真相。我自己不能证得,不是众生不能证得,是我没有证得。过去有妄想分别执着,没有证得。现在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成佛了,证得了,原来众生就是佛!过去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看到佛也是众生。现在成佛了,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了,看到众生就是佛。都是自家的事,哪里跟外面有关?

  所以《金刚经》里面讲的那个话,我们才终于明白,佛说度尽无量无边一切众生,实无有一个众生可度,这就真明白了。为什么?等你度尽众生,你发现他们本来就是佛,哪是你度的?没有众生可度,你没有度众生,你只有度自己而已。度了自己,你才发现,你过去为了众生所发的菩提大愿,实际上那是藉众生的因缘发起自己的心,那些众生都是诸佛示现的。就像我父亲,他如果不示现这样的病苦,我就不可能发出那个孝心出来,也不可能发出愿代一切众生受苦的心来。那哪是他们被我度了?不是,他们在度我,那都是诸佛示现。诸佛示现这样苦的众生样子,引发你发菩提心。如果你不发菩提心,你就不能成就。成就之后,你才能生感恩心,感恩这些众生都是诸佛示现,帮助你发心来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你看到末后「普贤行愿品」里讲,众生是树根,诸佛菩萨是花果;若无众生,也不能成就菩提花果。这中间就是以大悲水来滋养树木,滋养树根,成就花果。大悲心就是菩提心。你发起大悲心了,要把自己一切统统放下,为众生,这样的大悲心才能成就菩提,你才能成佛。到了成佛之后,你发现那些众生都是诸佛在表演,然后你要上报佛恩。怎样上报佛恩?你也要去示现,成为众生,帮助那些还没发心的菩萨。但是,那个时候你会不会有这种心?你也不会。你是这样去做,但是你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有妄想分别执着,都叫凡夫。所以,那个时候度众生,是度而无度、作而不作。

  蕅益大师这里讲,若见有己外之人可为,今之学者为人,那就是分了人我了,自己以外还有人,我要去为他,那便非真正发菩提心者,这个人没觉悟,因为他还有人我。发这个心要很真诚,确实要发起为人的心,为人能够吃尽一切苦,令人得到毕竟大乐。但是同时要明白,那人和自己是不二,为他就是为自己。自己在哪?自己已经忘掉了,为了人把自己忘掉。把自己忘掉了,你才是真正为自己,成就自己的法身,法身是尽虚空遍法界,那个叫真正发菩提心。我们想往生净土,你看《无量寿经》讲的,三辈往生都需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首先问自己,到底发了菩提心没有?如果还有自私自利,还有为自己打算,那没有发菩提心。这样往生就难了,因为不符合条件!即使你念佛,你只符合第二个条件,一向专念你达到了,没发菩提心。没发菩提心,只是一向专念,也不能往生。所以,如果自己还有自私自利的想法,要痛切忏悔,自己怎么还有这样的想法?这是羞耻!

  所以有时候,我在备课、在学习的时候,睡眠比较少,不足的时候,很累,很想躺一躺,歇一会儿。马上就提起一个念头,想到,你怎么还想着累?你还想着自己!你这个功课,你不好好去完成,你备课不认真,你就对不起别人。你每天要上台讲课,你不能胡说八道,都要言出有据。特别是讲像《论语》,行家很多,你讲错了,你可能讲对了九十九句,有一句讲错了,别人对你那九十九句都怀疑,那你对别人没有什么利益了。这是要为众生,你就不能够想自己。没有完成功课,不能睡觉。把自己慢慢、慢慢淡化,现在不能完全放下,我们要把它看淡、看轻。这身体没什么大不了,它又不是自己,它再苦再累,不也就是几十年吗?即使它现在就死了,死了你就往生了。没什么可觉得放不下的,没什么可以说觉得珍爱的。用它来做为度众生的一个工具,成就真正的自己。这个身体不是自己,不要被这个假我给蒙骗了,把真我给迷失了。真我是法身,是一切众生。

  所以这个是我们转观念,你观念一转,很多烦恼就没有了。你譬如说,跟人家起矛盾了,人家来骂我,甚至要打我、羞辱我。你要真正明白,他羞辱的不是我,羞辱的是这个锺茂森的身体,那身体不是我。谁是我?他才是我,一切众生是我。那羞辱的不是我,我干嘛要起烦恼,对不对?你看,你看到别人羞辱人家,你也不会烦恼。这个甲打了乙,乙很疼,你为什么觉得不疼?那时候你没把乙当作自己,所以打他的时候你不疼。如果你真正把这个身体不当作自己了,人家打你,你也不疼;人家杀你,你也不会怨恨,不是自己!这就是观念问题,把这观念一转,你这心才能发得出来,我可以舍身,身没什么大不了,你才愿代一切众生受一切苦,否则你老障在那,发不起来。为什么发不起来?因为没明白。真明白了,就能发起来了,所以你就勇猛精进的修学,你成就才快。所以求学最重要你得先明白,把道理搞清楚了,明白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这样你方向正确,能成就证果。

论语,宪问第十四
阅读全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原文解释翻译

海阔国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海阔国学 mguoxue.hkzww.com

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