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雪公《论语讲要》说这一句应该跟前面一章,「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合成一章。有的批注把它分为两章。我们按跟上一章合起来来讲,这个意思就容易贯通下来。『惟上知与下愚不移』,首先讲这个「惟」字,它是承前启后的字,承前是「性相近,习相远」,承接上面的意思。也就是说虽然「性相近,习相远」,但是「惟有上知与下愚不移」,这样意思就很通顺了。上知,当然这是上根利智的人,所谓「生而知之者」。下愚,有不同的讲法,有的先儒把下愚做为恶人,上知做为善人。生来就善的是上知,为恶不肯改的,这就是下愚。所以说上知他不会作恶,所以不移,不移就是不转变。那么下愚,这是不肯去转变他的恶,就是不能够断恶修善。这里只说不移,他没有去分善恶来讲,因此《雪公讲要》里面,他主张不要分开善恶来讲,只说不移。不移就是不转变,做什么事只要能够矢志不渝做到底,就能够成功。

  承前面一句讲「性相近,习相远」,只要我们能够认真的修道,最后一定能够恢复本有的本性。上知的人,当然是非常难遇的,一般普通的人都算不上上知之人,这种人孔子称「生而知之者」,孔子自己都说他不是这样的人。他是靠什么?学而知之。那要学而知之,就必须要做一个老实人。老实人也可以称为下愚,这种愚是大智若愚,并不是真的愚蠢。只是他妄念少,而心比较定,因此能够锲而不舍。他能够择善固执,因此他也能够成就。

  在《礼记.中庸》篇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是给我们说到也是两种人。一种是能行天道的诚者,生来心地就真诚无妄,没有妄念,这种人那是生来就是圣人。他天性得以保全得非常完全,他所行的与天同道,所以本性本善自然流露,没有过失。人之道是诚之者,这个要学习,不是生而知之,要通过学习才能够得到。所以诚之者,是他本身已经失去了真心,不能真实无妄,但是他却有觉悟,他要诚之者,这就是说明他希望得到真实。真实是讲自性,希望能够悟达心性,那么就要尽他的人事,也就是说他要努力去修道,人之道。

  圣人的德行就是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这种人,圣人,也就是说是上知之人。不勉而中,就是不待去思勉而能够得到中道。勉,是已经有造作了,他不需要造作,不仅没有分别执着,连起心动念都没有,所以完全出自于天性、自然。《朱子集注》里面所谓,「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用思而得,得什么?得到中道,中庸,这是圣人之道。确实如果有思有动,就得不到中道了,念头一动已经偏离中道。所以这中道就是讲到的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的状态,圣人,佛家称为佛。这是我们的本性,本来如是。

  我们凡人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也就是说难免会动念头,难免要有分别、有执着,甚至还有自私自利、有欲望、有烦恼。怎么办?就要学诚之者,这种人是修行人。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他就要选择善法。固执,就是坚持不懈、不放弃。这样的话,慢慢将自己的这些习气毛病都改过来了。其实只要把习气毛病放下,我们自性就现前。我们只要能够择善固执,便是诚之者。虽然一般人看我们似乎是一种另类,不符合时代,所谓下愚之人,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这样。因为这个时代,没有人去行善,见到有人行善,当然他会觉得很讶异。但是我们自己要坚持,固执就是坚持不懈,这种人下愚,但是他能不移,最后一样能够得以成功。这是讲到恢复我们的自性,这两种人能够成功。

  我们既然做不到上知之人,要学下愚。学下愚是什么?老实、听话、真干,这是下愚的人的表现。只要能够这样做到,肯定成就。所谓「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付出百倍的努力,我们肯定能够成就。那么念佛的人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学下愚之人,学老实人,学做个呆汉。这是夏莲居老居士说的,做呆汉。别人看起来呆呆的,啥都不知道,他心里就一句佛号,一问三不知,下愚。但是他不移,念念不移,佛号绵绵密密不间断。念个三年五载他就三昧了,念佛三昧,功夫高的开悟,他就变成上知之人了。你看刘素云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她在世间人家都觉得这个人是傻的,人家都争利,她就不争利。人家都考虑自己,她从不考虑自己。她从不骗人,从不撒谎,好像跟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人家会笑话她,可是她自己很有主张,都不跟人家讲,自己听经念佛,用十年功夫成就了,念佛三昧!这就是择善固执,念佛是善中之善。所以她是诚之者,值得我们效仿。

  蕅益大师在批注当中说到,「除却上知下愚,便皆可移。既未到上知,岂可不为之堤防。既不甘下愚,岂可不早思移易」。蕅益大师也没有说上知是善,下愚是恶,只说移与不移的问题。只有两种人是不移,换句话说,除了上知与下愚,其它都会移,看往那个方向移。移就是转变,看是变得善了还是变得恶了,就是自己要发心,自己要立志。如果不立志往上做个善人,那肯定会堕落。因为这个社会污染太重,诱惑太多,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说停在当地不动的,不可能。要不就是进步,要不就是退步,所以你说不移也是不可能。

  我们不是上知,现在也好像不是下愚。下愚的人没有妄想,很老实、很听话,想想自己好像也不是这类人。这麻烦了,那怎么办?肯定会移,移到哪?蕅益大师这底下就鼓励我们了,既未到上知,岂可不为之堤防。我们达不到上知的境界,上知那就是生来就是圣贤,利根,一闻千悟,闻即信受。就是一闻他就能做到,像菩萨三慧:闻、思、修,就是一而三,三而一,圣贤的道理只要一听闻,他立刻就懂,就明白。闻就是思,思就是明白,一明白了他就做到,这就是修。所以闻思修它没有次第,他是同时达到,这是上知之人,佛教称为菩萨。我们做不到。

  你看《论语》,我们听到现在,到这次二百五十个小时。请问大家听了之后,有没有变成孔子?有没有变成颜回?没有变成圣贤,说明没有思也没有修,那个闻也没有完全闻到,听了是听了,听而未闻。闻是真明白了,明白了就肯定做到了。所以我们不是上知,这个要承认。学习圣贤之教,千万要有谦卑的态度,不可以过高估计自己。我自己就知道我肯定不是上知,也许你们在座比我好一些,但是估计也不可能是上知。那怎么办?还得闻。闻得不够,没听懂。你说《论语》我懂了,不就是讲这几句话吗?我都能复述出来了。那是真懂了吗?如果真懂了,你肯定做到。你没做到,说明你还没懂。所以你看刘素云老师她怎么学?一片光盘,一天听十遍。不要以为听一遍、二遍就能懂,很难。所以要反复熏修。孔子他老人家都讲,「人一能之,己百之」,上知的人一次就听懂,我们一百次总能听懂了。我们这个道理也是在讲课的时候反复的讲,有的人觉得这道理怎么重重复复的,已经讲过了怎么还讲?为什么要重复?您还没明白,没明白就得再重复。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那种恒心,有那种耐心,不移。心要止住在圣贤之教,止于至善,圣教是至善。在日常生活当中,还要谨慎提防,防止自己造恶。现在我们这个时代,释迦牟尼佛称为是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叫五浊。浊是污浊、污染,五种污染。第一个是见浊,见解的污染。你看现在社会上的人,见解真是污染得很严重。最大的污染是什么?怀疑圣贤的教育,甚至鄙视圣贤。说这些老祖宗讲的话已经过时了,不适合现代了,我们现在要创新。甚至一些资深的大学教授、学者,很有文化的人,都尚且这么说。不容易!要想在现在这个时代,你能够坚持正道、善道,那是真要有一定的见地,有一定的慧眼,辨别出是非邪正。否则不知不觉就要受他们影响。

  那么我们见解,用什么样的见解才叫不是污染?惟有圣贤他们的见解是纯正无邪、纯净无染。我们学习圣贤教育,要用最尊敬的心、最谦卑的心来接受,方能得到实益。稍有一丝毫的傲慢,自以为是,自己就障碍住自己了。见浊这是一方面,另外劫浊。劫浊是讲的这个时代,整个时代充满了污染,社会动乱,天灾人祸频繁。还有众生浊,这是讲我们的色身、身体,人、动物,万物都如此,都是污染,污秽不堪。还有烦恼浊,这是讲我们心中烦恼很多,贪、瞋、痴、慢、疑、恶见,种种烦恼充斥在心中,放不下。境界一诱惑立刻就起贪瞋痴,见到顺境就贪爱,见到逆境就生瞋恚。还有命浊,这是讲我们寿命短暂。古人讲人生七十古来稀,超过七十岁的都算是长寿。现在虽然医疗水平提升了,好像人的寿命能够延长,其实你仔细观察,平均寿命并不是一定会延长,因为很多是夭折的,还有很多是自杀的。即使是我们有寿命,假如没有身体健康,这也是很难忍受的!没有生命的质量不行,这是命浊。

  所以五浊恶世当中,处处都是诱导我们堕落的因缘。所以怎么能够不好好提防?提防自己掉入污染的深坑。想在这个时代不退步,只有一个方法,天天不离开圣教,天天听、天天学。古人讲的「三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可憎」。那是古人,古代社会还好一些,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这些媒体的污染,等等。现在不一样,现在别说三日,半日恐怕都保不住,那心就会动摇,烦恼就会现行。所以提防的警觉心要更高,争取能够这一生平平安安成就道业。

  既不甘下愚,岂可不早思移易。这里讲的下愚,就是真正愚钝的人、愚痴的人,不能回头,不能觉悟,这个人也没办法救。我们心有不甘,虽然自己烦恼气习很重,但也不甘心就这样堕落下去,还是希望能断恶修善,能破迷开悟,甚至转凡成圣。往生净土就是转凡成圣。所以我们一方面深生惭愧心,知道自己根性陋劣;另一方面,还要立志向,不甘为这种造恶、不肯回头的凡夫。《了凡四训》里面讲的,不愿堕入凡夫窠臼,窠臼就是那个坑。凡夫那个坑里头,深陷下去,出不来,他不愿意这样,不甘心。换句话说,天良还没有泯灭,良心还未丧尽,还有良心。那就得什么?早思移易,要多学习,多用功,好学来弥补自己根性的陋劣。孔子讲,「好学近乎知」。好学虽然不能叫上知,还不是智慧,但是也近乎智慧,跟智慧相近。那么一生好学,你也能够最终成为上知之人。怕的是不肯学,荒废了光阴,浪费了生命,到最后,「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蕅益大师为我们提示,要做一个好学之人,做一个有志向的人,不一定说这一生要做出什么伟大的事业,至少不能够让我们的灵性沉沦。

  下面江谦先生有一段补注,「阳明先生谓上智与下愚不移,非不可移,乃不肯移耳。上智不肯为恶,下愚不肯为善,非不能也」。江谦引王阳明先生的批注,这两个意思都能说得通。阳明先生是赞成上智是善,下愚是恶。这个下愚就真愚了,不是李炳南老先生讲的那个大智若愚的愚。他们不是说不移就是转动不了,不是,只是不肯移。不是不可移,乃不肯移。可不可移,这是客观的条件。如果说不可移,这是没这个道理的,为什么?因为人本性本善,那些造恶的人,如果说不可能回归本善,不可能成为圣人,那圣贤教育还要来做什么?这就成了宿命论了。不是不可移,每个都可移。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关键是肯不肯。不肯移,特别是下愚、恶劣的凡夫,不肯改,那就没有救了。只要肯改,就有救。即使造的罪业再大,上天也不会说不能原谅一个忏悔的人。所以有的同修跟我讲,自己业障很重,没有信心,觉得毛病习气好像改不了。我就鼓励他,你只要肯改,肯定能改,非不可移,乃不肯移耳。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更何况改过自新这桩事情,不是求人,是求自己。求人很难,古人讲「登天难,求人难」,求自己有何难?在乎你肯不肯,就这一个「肯」字,就说明你的善根深厚。那你就要有信心,你肯定能做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重的过失你慢慢改,肯定能改完,只要是锲而不舍。

  在改过的时候,肯定是有起伏的。譬如说今天要立志改过,改了几天觉得有点成就感,后来又遇到境界诱惑,马上习气毛病又现行。那时候你就不要沮丧,怎么办?忏悔。哪能说一帆风顺的?我们这种习气叫积习,深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假以时日。平时要谨慎提防,天天忏悔改过,那你的习气毛病一定会愈来愈减少。当你的烦恼习气减少的时候,你的心智会愈来愈开明,智慧开了,烦恼轻智慧长,你就会愈来愈向上智之人的境界靠拢。等到你做上智之人了,上智不肯为恶。这一生能不能达到上智?是可能的。只要你能够做到不肯为恶,你就是上智。这上智,每个人他都能做到,快则二、三年,慢则七、八年,能做到的,只要你持之以恒的做下去。

  我原来也是毛病习气很重,很多的毛病。跟着我们老恩师学习圣贤教育,知道自己有毛病。知道自己有毛病,这叫觉悟,悟后起修,就开始要修正。什么叫修行?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学了有十多年了,十年以后,基本上这种非常恶的行为没有了,但是一般恶的行为还很多。一直到现在已经差不多将近二十年,我是一九九二年开始接触恩师的经教,到现在二0一一年,头尾二十年了。到现在一般恶的行为就很少,但是恶的念头还没断,还会起现行。所以习气你就知道真不容易改。但是我有一个好处,我不甘心做恶人,不甘心做小人,我愿意做君子,愿意做圣贤。所以就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就有进步。虽然我是很愚钝的人,人家可能一、二年改完了,我得一、二十年才能改完。但不要紧,你只要肯改就有救。你要自己放弃自己了,那孔老夫子来教你也没办法,自暴自弃了。《弟子规》上你看最后提醒我们,「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驯是什么?驯服自己。原来是很不驯服的,成天到晚都会造恶,都会起恶念头。那要把它自己驯服,把习气毛病改掉,愈来愈驯服,愈来愈驯服,最后什么?很顺了,顺着自性,你这就是圣人。

  最怕的是下愚不肯为善,那真的是很可怕。这种下愚之人就是没救的人,佛法里面称为「一阐提」。一阐提是断了善根的人,没有善根肯定堕地狱。其实下愚那种真正说没有善根的人,是不是不能为善?也不是,就是不肯为善。所以严格来说,也不会说真有下愚的人。他为什么不肯为善?就是他没明白,最根本的连因果都不相信,这是下愚。他不信因果,不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他不肯为善,他认为行善积德的那些人很愚痴。下愚的人看那些上智的人都是下愚,觉得自己了不起,他不信因果,耻笑那些为善的人,等到自己恶报现前,他就害怕了,那就是晚了。

  所以现在要教导社会大众,社会大众不肯为善的人很多,说什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是这种自私自利的价值观。用什么教育最好?用因果教育。让他们知道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他就能够生敬畏心,害怕,不敢造恶。不敢造恶才肯为善。「未论行善先须改过」,先把那个恶给止住,善才能够进来。这是社会当中很大一部分人是这样。另外一部分人是很自卑的人。他也知道有因果,很害怕,但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也不肯振作起来去为善,甘于堕落,颓废自甘,这是很可哀的。墨子讲「哀莫大于心死」,他心死了,那就是真的是最可悲的。对这些人必须要让他看榜样。

  像我最近看到有同修给我传来的一个短片,这是讲一个美国的没有四肢的人,他生来就没有胳膊、没有腿的,只有头和身体,他的演讲。这个人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虽然一生下来就是这样的不幸者,但是他没有自甘堕落,没有放弃自己,所以他好学。不仅他自己没有被命运击败,反而成为一个没有四肢的健康快乐的人,所以他的演讲非常有感染力。你看他的面部,根本看不出他是没有四肢的人。他演讲是身体站在桌上演讲,因为他没有腿,也没有手。那么给大家做表演,怎么表演?他用他的非常短的一个小脚,因为没有腿,大概是做手术,把一个肉切成像脚趾头那种形状,所以他就可以做操作,结果他训练得非常的灵活,可以去拿电话。接电话的时候,他把电话踢起来,然后就用脖子夹住,就开始讲电话。而且他还能够打高尔夫球,用脖子夹着那个杆子来打,打得很灵活,一点都没有悲观。听他的演讲,是可以完全被他那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这是个榜样,我看了都感动得流眼泪。真正像《易经》上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没有说怨天尤人,他很快乐,还劝大家快乐。没有胳膊、没有腿的人,劝那些有胳膊、有腿的人要快乐一些,对自己要自重自爱,非常的难得!这种就是榜样,不甘做下愚之人。所以看到这些人,我们知道自己是幸运者。怎么还能够说因为一点挫折就悲观、就厌世?前几天听到一个同学讲,他孩子的那个中学老师,最近因为失恋跳楼了,听了之后觉得非常遗憾。看看人家生来就没有四肢的人,可是他的人生观那么健全。所以这是孔老夫子在这劝我们要上进,要修道,要恢复本性。

  【评析】

  “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这种观念如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则有其岐视甚至侮辱劳动民众的一面,这是应该予以指出的。

论语,阳货第十七
阅读全文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原文解释翻译

海阔国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海阔国学 mguoxue.hkzww.com

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