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古代的狂者不过是愿望太高,而现在的狂妄者却是放荡不羁;古代骄傲的人不过是难以接近,现在那些骄傲的人却是凶恶蛮横;古代愚笨的人不过是直率一些,现在的愚笨者却是欺诈啊!”

  这些都是讲我们要反省内心。孔子在这里对照古今之人,说出三种毛病,『子曰:古者民有三疾』,这个「疾」就是毛病。孔子拿古人跟今人相比较,同样有三种毛病,但是两者是完全有差异,从这个差异当中我们去体会今人跟古人的差距。孔子当时说的今人当然是指那个时代的人,已经跟古人比起来差远了。这里讲的古人是三代之人,夏商周乃至更早,尧舜禹汤那个时代的人,那时候的人心地纯朴、厚道。到了春秋时期人心已经变得诡诈了、变得虚伪,不再像古人那样正直厚道,这是夫子在这里很感叹。孔老夫子距我们现在已经是二千五百年,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再读读孔老夫子这段话,更加感慨万千。我们现在的今人跟孔子那时候的古人又相距太远了。我们读这个要从这些地方去反省,人家有什么毛病我们不要去理会,不要放在心上,关键是看自己。我们读《论语》不是说拿《论语》去批评人,那是完全学错。我们用《论语》只是对自己,改自己的心。我们来看经文。

  「古者民有三疾」,古人有三种毛病,『今也或是之亡也』,就是今人或者连这种毛病都没有了。这个话可不是褒义的,是贬义的,不是说没有古人的毛病,那比古人好了,不是,比古人更差,连这三种毛病都比不上。这三种毛病底下就有说,分别是狂、矜、愚,夫子认为这三种是缺点。「或是之亡也」,这个是就是指三疾,它是个代名词。亡这个字就是通有无的无,所以它念法都念无,不念王。这句话是夫子从反面来讲,实际上那个意思就很明显,今人比古人的毛病更为严重,更难治。我们来看底下经文。

  『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这是第一种毛病。这个「狂」我们讲狂人,狂人者当然就不是中庸之人,也不是君子。但是古人这个狂人,他也「肆」。肆,根据包咸的批注,包咸是东汉的经学家,说「肆,极意敢言」,就是他很放肆、很随意,言语上他就直来直去,不能够谨慎,这个就是一种毛病。直心直行直言,都会造成过失,应该谨慎其言,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言语乃祸福之门。往往这些灾祸都是因为出言不慎造成,轻者你可能得罪人,跟人结怨;大者甚至招来杀身之祸,都往往有之,所以怎么可以放肆和随便讲话。这是古人的问题,当然古人会有这种人。「今之狂也荡」,这个荡字根据孔安国的批注,孔安国是西汉人,他批注说「荡,无所据」。无所据,这个据是根据,就是没有根据道德,没有根据礼法,那真的叫做任意妄为,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所以这个荡字就比肆字问题严重多了,过去虽然讲话放肆,都有道德在,都有礼法在,今人简直就不要道德礼法,胡言乱语,胡作非为,放荡。

  时到今天我们看到,现在人讲话真的是可以完全不负责任,胡说八道,不知道讲话讲出来之后那个后果。对于国家安定,民族团结,人心善恶会带来什么养的影响,他没想这个,一点责任心都没有,只是想着什么?自己出风头,讲出一些话来好像惊世骇俗,吸引媒体的注意,他就说这些话。我举一个例子,在汶川大地震之后,二00八年五月,是国殇,这是举国悲泣的一次大灾难。结果在灾难的现场就有个人,还是个老师,他自己遇到灾难的时候,他教孩子,他自己先跑出来了,不顾孩子。然后还竟然在媒体采访他的时候,他还说我就应该先自己顾自己,我不能去救我的学生,甚至我的母亲都不能够去救。他还大言不惭说这种话,这是完全没有道德。你自己这么做了,你自己背这个因果是你的事,你还要把它讲出来,你看这叫放荡。讲出来之后肯定会影响人,所以有人看到他都这样,我也可以这样。所以这种人就是祸国殃民。

  孔老夫子当年对这种人是毫不客气,你看记载中说到,孔子做了大司寇,鲁国大司寇,就是做宰相,做了宰相之后他把少正卯给杀了。少正卯这个人没有犯什么特别的罪,就是乱说话,讲起话来强词夺理,他也很有佞才,就是有那种口才,能把死的讲成活的,有这个本事,所以妖言惑众。这种人如果在现代没有问题,人都有言论自由,这是人权,没人说他犯法,最多是他没有什么道德,但是在他们心目中,道德不值几个钱。可是在那个时候孔老夫子就把他抓起来杀头,要知道这种人讲这个话,他的这个祸害比那强盗还厉害。强盗最多是伤人的身命和财产,但是这种人他伤人的慧命,那个罪过就更大,祸害就更大。所以言论太自由,不是好事。当然一味用法律去制裁也不是根本解决方法,最重要的要提倡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让人懂得凡出一言、行一事都有果报,不可不慎。特别是影响力大的,像现在媒体发达,一下把你的言论就全部发表出去,那影响力就很大。如果所讲的不是正法,是邪法,这个罪业就大了。所以把因果的道理讲清楚,使人有敬畏之心,不敢作恶。

  这言语当然也包括这些出版的书籍文章,这都属于言论。如果写的这些书、文章引人邪思,诲盗诲淫,那个果报也很惨烈。在历史上《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他就是死得很惨,而且是断子绝孙。为什么?《西厢记》在古代是禁书,导人邪思,描绘男女之间的那种邪淫。甚至连《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这是我们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施耐庵在《水浒传》里头也有不少诲淫诲盗的描绘,描得很细致,让人生起邪思。所以他死的时候怎么死?自己拿刀割自己的舌头,这样惨死,报应!不仅他自己有这个报应,还有儿孙也有报应,所以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那个祸殃延及到子孙。所以施耐庵三代的儿孙都是哑巴,这是历史上记载。

  当然现在人看《水浒传》那没什么,比这严重一万倍的,现在都到处可以见到,网络上那些淫乱的面,那些消息、各种各样的文章、小说充斥在网上,你就想想他们这些人的果报将会如何。我们仔细去看一看,这些凡是演那种引人邪思电影的、电视剧的演员,或者唱那些淫歌、情歌的歌星、大明星,好死的没几个。咱们在香港,看看香港的这些明星们,你就能看到,这果报就在眼前。所以要提倡因果教育,敬畏心就能提起来,知道确实有天地鬼神在鉴察,确实有福善祸淫的报应,这就不敢放肆。不仅不敢放荡,连放肆都不敢,古人的毛病都能够解决,不敢再狂了,真的做一个谨言慎行的君子。好,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矜」是矜持,就是自负、有傲气这种人。古代这种有傲气的人「也廉」,这个廉是行为方正,有所不为,那些卑鄙的事情他不去做,因为他有那种傲骨。但是因为他不能够行中庸之道,因此难免会有棱角,有时候跟人在一起觉得这个人傲气凌人,这属于矜。相比之下今人,所谓矜持的人,这是「忿戾」,忿是愤怒,戾是有种戾气,常常指责人,对人发脾气,这种人肯定是自以为是的,这种叫忿戾。这是古今不同的地方在于什么?古人都讲道理,他虽然有傲气,有这些烦恼、贪瞋痴慢,他有这个慢,傲慢,但是他有个限度在,他讲道理,他讲原则,他们好面子。所以坏事他不会去做,因此他能够廉洁,能够有操守。可是现在这种傲慢的人一点廉耻都可以说没有,随意发脾气,随意骂人,都任着自己的意思。甚至小孩都养成这种习气,对父母都会申斥、喝斥,戾气从小就养成了,这还得了!这种人就是目空一切,长大了目无尊长、目无老师,老师肯定不会尊敬,为什么?连父母都不尊敬,怎么会尊敬老师?老师批评他的时候骂他了,甚至他会打老师。现在有这种报导,还不少,不是新闻,更有甚者还杀害老师,老师也就不敢真心教了,都是应付了事。所以没有孝道、没有师道,这个社会你说焉能不乱。要改善社会风气,唯有要先大力提倡孝道,提倡《弟子规》的教育。

  你看《弟子规》头八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你看这就是把我们的戾气给消除掉了,孩子不能一开始就培养他矜持、傲气,那长成了之后就很麻烦,教不了。所以教孩子一定要让他干活,让他服从,说一不二。不要说太早一辈的人,我们小的时候家里父母对我们,那都是说一不二,我们是唯命是从,父母说这样做就得这样做,怎么敢去顶嘴?怎么敢去违抗?要是顶嘴违抗那父母就不客气了,那有打有骂,打过一、二次了,以后就不敢了。所以古人讲「棒头出孝子」,有道理。孝子首先要顺,孝顺孝顺,不顺哪里谈得上孝?你这柔顺的心理养成之后,终身受益。我就感觉到我很受益,在家听父母的话,到学校就听老师话,我们对老师也都很尊重。出国留学跟指导教授那也是唯命是从,出来工作对领导也都是恭恭敬敬。我们现在学习圣贤教育,对我们的师长更是毕恭毕敬,老实听话,所以这个心理从小就得养成。

  假如我们自己身上还有这些戾气,还会有抗逆的心理,那就要把它化解掉,那个决定是圣贤教育上面的大障碍。我们想学圣道就得从孝顺心上学起,就得学老实听话,否则也不可能有成就。所以你看古时候的老师教学生,那是师父带徒弟,不是我们现在学校里的师生那种关系,过去的师徒如父子,徒弟拜了师之后,那对师父得完全听从,不许有自己的意见。你至少得耐心,按照师父的教导学个五年,叫五年学戒。这个戒是老师的教诫,你拜了这个老师就得尊师重道。拜了老师又不肯听老师的话那就是忤逆师长,这个罪就很重。现在忤逆师长,将来诱惑现前甚至会做出背师叛道的行为。所以学正法,不是说让你学什么知识、技术,不是那种世间的学问,是让你学到圣贤的存心,这是心地法门。那就得从孝顺心学起,决定把自己的那些矜持、傲气、棱角磨得圆圆的。所以师父对徒弟,那是不客气的折磨他,在佛门里面常常见到。

  有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和尚,高僧大德,每天讲经说法。然后有一个信众天天来听,听得很认真,学得很恭敬,很有诚敬心。师父看在眼里,故意折磨他。怎么折磨?看到他进来,不然他进讲堂,叫人把他轰出去、打出去。结果他就蹲在讲堂外面的窗口底下去听,轰也轰不走,打也打不走。师父看在眼里知道,就是用这个方法磨他,把他这种戾气、这种傲气磨掉,这是烦恼,磨掉以后才能给他传法。如果这些烦恼习气不磨掉,那就不是法器,他就装不了法,听法都是变成听成知识、皮毛,不能得到精髓。所以就这样磨了他几年,最后高僧要准备圆寂了,圆寂之前要传法,传给谁?大家都在猜。结果这和尚说把门外蹲在窗口底下的人带进来,就把法传给他。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师父这么多年折磨他,这是看中他了。看中他还得考验他,如果他禁受不起这个考验,那就算了,他走了就走了,得不到法,所以要考验。经过历炼的人,他这功夫境界才是真实的。

  世间也是一样的道理,你看看《古文观止》里面苏东坡有一篇文章叫「留侯论」,从小我妈也让我背这篇文章。留侯就是指张良,战国末期汉朝初年,张良辅佐刘邦建立帝业。张良年轻的时候也是心高气盛,他是贵族家子弟,国家被秦王给灭了,他要复仇,所以找了一个大力士去刺杀秦始皇。秦始皇他是很聪明的一个人,他出行十五座轿子,你都不知道他在哪一个轿子里头。这是什么?等于买保险一样,他还有替身,你也不知道到底哪个是真正的秦始皇。结果张良带着这个大力士去刺杀,拿个大铁锤,锤了几个轿子之后就被人抓住,大力士当然就死掉,张良逃走了。逃走之后,有一天遇到了一位老人家,老人家告诉他说你应该学兵法,将来你可以创立大业。张良那时候真正是无家可归,不知干什么,听到说能够学兵法,那太好了,他愿意施展他的能力来推翻秦始皇。

  这个老人家叫他明天早上一早来,说了一个时辰,天没亮你就得赶到这个桥上。在此之前这老人还要去考验他,他坐在桥头,把那鞋子脱到水里头,叫张良下去捡。张良看到是老人,帮他捡了。捡来之后,老人说你给我穿上。张良一看心里有点不平,给你捡上了还要我帮你穿?转念一想,这老人家,不要跟他太过的在乎,给他穿上。结果他又把鞋子脱到水里面去,你帮我再捡一遍。如是三次,张良给他捡了穿了。然后这老人就告诉他,我可以传你兵法,你明天早上来。结果第二天一早张良来了,一看,老人已经坐在桥头,老人说你迟到了,对老人不恭敬,不敬法,你回去吧,明天再来。结果第二天张良就很早爬起来,提前就赶到桥头,发现这老人又已经在那,提早来了他还在那,他就想怎么回事。老人说你再回去,明早再来。第二天张良就干脆晚上不睡觉,连夜就蹲在桥头,一直等到那个时辰到了,老人家就来了,这时候才传给他,原来是姜太公的兵法。然后告诉他说年轻人不要急躁,要懂得忍辱,「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忽然间给你有什么境界现前的时候,你不会惊恐;无故给你侮辱,你不会发怒,这是天下大勇之人。这是老人家训练他,他非得要有这样的品德修养才能够做大事,至于说那兵法都是在其次。所以你就看看古人教学,老师对学生是怎么要求的。我们要学道,非得要把自己这些傲气、这些不恭、不能诚敬的心态扭转过来。好,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古时候的愚者,愚痴的人,会是什么样的状态?直情用事,这个「直」是直来直去,不懂得变通。当然他们的心地也是比较直的,不会弯曲、不会虚伪。当然这还是一种病,一种毛病,这是不懂得通情达变,或者说不识时务,常常也会撞板子碰钉子,这种也是要改的毛病。可是比起古人,今人的毛病更重,「今之愚也诈」,这个诈就是虚伪狡诈,心地不真实,常常怀着欺骗人的心,怀着偷心,这是诈。诈,往往是聪明人才会诈,其实那个聪明反被聪明误,那是真正的愚痴。为什么说愚痴?因为他不懂得真相,真相是什么?一切都有因果,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我们读《了凡四训》,这个道理就明白了,该来的它会来。了凡先生,你看年轻时候遇到孔先生算命,把他的吉凶祸福、功名、穷通都算得准准的,他就悟到了真是「进退有命,迟速有时」,妄求不得,也急不来。所以了凡先生心也就放下了,他也就不会再诈,诈有何用?靠欺诈就能够得到福报吗?你能得到名闻利养那是福报,那也是你命中本来有,你才能得到。命中没有,你根本得不到,你怎么诈也诈不来。你去银行偷钱抢钱,你也偷不了、抢不了,你没有财的话你试试看,到银行里还没动手就给人抓起来。所以明白这个道理,何须用诈!为什么不用真实心?做个君子多好,为什么要做小人、做鄙夫?所以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小人不知因果,胆大妄为,去攀求、妄求,结果求来的还是命中本有的,他不需要用这种诈术、这种卑鄙的手段去求,他也会有,那就何苦来?他这样用卑鄙的手段求来的,反而把命中的福给削减,减损了,这冤枉!君子不然,君子乐天知命,知命就是知因果,所以他求也求之有道,以正当的方法来求,命中有就能求得到。而且他在求的过程中,不断的积德行善,又更加积累福报,使命中的福又更增加,所以他乐得做君子。品德又崇高,福报又增加,何乐而不为?所以总在一个迷悟不同。君子他悟了,明白了,所以自然他就行为就正了。小人他迷,不明事理,所以他就会做出很多的这些冤枉的罪业,将来还得受报,可怜可悲!

  所以蕅益大师在评注里面讲,「葛可久顶门针,不知还救得否,可悲可怜」。葛可久是元朝时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叫葛干孙。他父亲就是位名医,所以医学是他的家学,自幼得到父的真传,医术很高明。凡是别的医生都医不好的人,医不好的病,到他那一治就治好。他的医术确实非常的高明,当时名震江南江北。他也有一些著作,譬如说有《十药神书》,那个时候他对肺结核的病,古时候叫痨瘵,已经有丰富的治疗经验。顶门针,这个针是指针灸,在中医里面往往用针灸来治病。顶门针就是讲针灸的时候从顶门上(头顶)扎下一针,这个往往是会对很多病很有效果,这是比喻扎中要害。所以葛可久顶门针,这个人是高明医师,顶门针又是能够扎中要害的一针,用这个来比喻孔老夫子在这里讲的这段《论语》。所以孔老夫子讲出这个话,那就是名医的顶门针一样,针下去了病就除了。

  我们自己大概也有这种毛病,古人的和今人的毛病,狂、矜、愚,三种毛病,我们有,那要接受治疗,所以要直下承当。夫子是高明的医师,给我扎针,我能不能够猛醒,能不能够回头,能回头就有救。所以底下说不知还救得否,能不能把我们救过来,我们有没有醒过来?如果醒不过来,真正是可悲可怜。醒过来的人绝对要放下这些习气。放下什么习气?放荡、放肆;放下忿戾,就是瞋恚、傲慢;放下狡诈,就是把贪瞋痴慢,把虚伪、狡诈这些心态扭正过来,做一个正直无私、温良恭俭让的君子,这病才能治好。所以《论语》真的这些章节都可以常常来读诵,用它来做为自己的功过格,每天反省。如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从自己身上找毛病。

  【评析】

  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与上古时代有所区别,上古时期人们的“狂”、“矜”、“愚”虽然也是毛病,但并非不能让人接受,而今天人们的这三种毛病都变本加厉。从孔子时代到现在,又过去了两三千年了,这三种毛病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有增无已,愈益加重,到了令人无法理喻的地步。这就需要用道德的力量加以惩治。也希望有这三种毛病的人警醒。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海阔国学 guoxue.hkzww.com]

  狂:狂妄自大,愿望太高。

  肆:放肆,不拘礼节。

  荡:放荡,不守礼。

  廉:不可触犯。

  戾:火气太大,蛮横不讲理。

论语,阳货第十七
阅读全文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原文解释翻译

海阔国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海阔国学 mguoxue.hkzww.com

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