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

作者:佚名论语名句[挑错/完善]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逸(1)民:伯夷、叔齐、虞仲(2)、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3)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被遗落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分,这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说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很随便,能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合乎权宜。”“我却同这些人不同,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孔老夫子在这里评论当时的一些隐士,『逸民』就是隐士。这里讲了七位,包咸的批注中说,「此七人皆逸民之贤者」,他们都是贤人。七人当中的其它的几位都有考证,而唯有『虞仲』,此人众说不一。「虞仲」,有的说是仲雍,有的说是仲雍的曾孙,也就是周武王所封的虞仲,或者说这是当时春秋时期的一个人。我们再看底下,孔老夫子他自己评论完了这几位「逸民」之后,然后自己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个「无可」就是不一定可;「无不可」就是不一定不可,也就是说没有是一定要自己怎么样做,这是孔子跟他们不同的地方,孔子没有执着。马融批注当中说,「亦不必进,亦不必退,唯义所在」。就是也不需要自己进,也不需要自己退,自己没有意思,言语行为以道义做标准,这是圣人行权之道,非贤人所能行。这里提到的七位贤人,境界都不如孔子,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孔子是无可无不可。这是什么?完全放下分别执着了,才能做得到。

  蕅益大师的解释说,「异于是,谓异于不降不辱,异于降志辱身,异于隐居放言也。非谓异于逸民也。以无可无不可,而附于逸民之科。又是木铎一个脚注」,这个批注得好!孔老夫子讲「我则异于是」,跟他们这七个贤人不一样,不一样在哪?异于,第一个不降不辱,就跟他们不同的。伯夷、叔齐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那孔子没有说不降志、不辱身。为什么他说没有所谓的不降志、不辱身?因为他没有这个意思,伯夷、叔齐他有这个意思在,他要不降志、不辱身。

  所以你看看武王伐纣的时候,他们俩跑到了武王战马之前拦住武王,不让他去攻打纣王。武王是起义师推翻商纣王,这是民心所向。可是伯夷、叔齐他没有办法接受,结果武王还是继续攻打商纣。武王革命成功,建立周朝,使人民百姓重新得到幸福的生活。伯夷、叔齐不肯食周粟,周朝建立了,他认为自己还是属于商纣王的百姓,所以他不肯吃周朝的粮食,宁愿饿死。这个当然气节很值得我们敬佩,孔老夫子也很赞叹他,是贤人;但是同时更赞叹武王,武王是圣人。武王是唯义之所在,自己没有意思,完全是「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从这里我们细细去体会圣人跟贤人那一点区别,贤人还是有自己意思。换句话说,他还有那一些分别执着在,虽然他不执着世间名利(功名、富贵),但是他还有执着一个节操,执着一个名节,所以不肯降志辱身。

  第二个,柳下惠、少连,他是属于『降志辱身』。他们也很难得,他们也是做一种示现,天下无道也不肯归隐,不肯离去。那这个又是着意了,还是起心动念了,他非要这样来示现,这是贤人。可是圣人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一点刻意都没有,所以孔子也是异于降志辱身,跟他们不同。

  另外有第三种,『隐居放言』的,这种也是刻意了。所以孔老夫子也跟他们不一样,这是在这个上面的不同。「非谓异于逸民也」,不是讲孔老夫子跟他们不同的地方在他还要世间的名利,不是,孔老夫子也是逸民。所谓逸民是完全放下了世间名闻利养、功名富贵,世间的贪着都没有。这七位贤人跟孔子这个方面是相同的,可是见地有高下。他们这七位没有孔子见地高,换句话说,他们能放下世间法,可是对出世间法还没有放下。孔老夫子都放下了,所以能够说出「无可无不可」这个话,这就是中庸、中道,圣人之达德。以无可无不可,附在逸民之科,这个科是做为一个批注,这是把逸民的层次就提升了。这个逸,不仅是超离世间的染着,也超离出世间的染着。佛法里面也有类似的情形,你看阿罗汉放下了见思烦恼,超越三界六道,放下世间了,他们也属于逸民,他们在四圣法界里面。

  见思烦恼是什么?是执着。可是分别还没放下,还有可与不可的分别,还有意思。换句话说,他们已经没有烦恼,没有烦恼障,可是还有所知障,见地不高。到了菩萨,放下分别了,还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都放下,那就成佛了。这佛堪称是最圆满的逸民,超出了世间法,也超出了佛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都不分别、不执着,这才是真正叫无可无不可,所谓随缘妙用。在这世间游化,大权示现,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而为说法,无可无不可,没有说我一定现一个什么身,那是自己的意思。自己没有意思,众生有意思,我就随着他的意思现身说法。这一点孔子确实高于那七位贤人,孔老夫子该现出隐居的样子他就隐居,该出来做官他就出来做官,该周游列国就周游列国,无可无不可。不像前面那几个人,他都有自己那一分执着,伯夷、叔齐他非得要现不降志、不辱身的这种身分,另外的非得要现隐居放言的身分,这都有自己意思在里面。换句话说,虽然放下了世间法,但还有这些分别、执着,没有全放下,还不是中庸。唯有能够行中庸,你才能够在这个世间救度苦难众生,能做得圆圆满满。

  所以蕅益大师说又是木铎一个脚注。木铎的使命孔老夫子承担,前面我们有讲过木铎是种铃铛,金口木舌,敲起来很响亮,用它来代表夫子在这世间推行教化,觉悟众生。要众生觉悟,那自己必须心要空,要寂静,所以《论语》上讲夫子没有意、必、固、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就是自己的意思;必就是执着;固是固执,也是执着;我是对我自己的执着。意是分别,必、固、我都是执着,孔子说放下分别执着。帮助社会大众,随缘,不攀缘、不勉强,哪里有缘我们就在哪里帮助;缘尽了马上就离开,这都不是自己的意思,全都是缘分决定的。有这样的清净心才能够把这个圣贤教育的事业做好,你一稍有执着,那你肯定会有烦恼。从这里我们细细去体会夫子的那种存心、那个境界,自己要效仿。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海阔国学 guoxue.hkzww.com]

  (1)逸:同“佚”,散失、遗弃。

  (2)虞仲、夷逸、朱张、少连:此四人身世无从考,从文中意思看,当是没落贵族。

  (3)放:放置,不再谈论世事。

论语,微子第十八
阅读全文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三百首大全宋词三百首先秦诗人古诗词考题古诗十九首两汉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古诗大全魏晋诗人小学文言文大全南北朝诗人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初中古诗大全隋代诗人初中文言文大全唐代诗人楚辞乐府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原文解释翻译

海阔国学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海阔国学 mguoxue.hkzww.com

山ICP备19002009号